古人掌中书
時人所稱的「袖珍書」、「口袋書」或「掌中書」,亦即古代的「巾箱本」;其外型小巧細緻,便於攜帶,深受一般士子民眾的喜愛與收藏。然若追溯最早出現的巾箱本,據現今可證史料,應係自《南史‧齊衡陽王鈞傳》始。
史載南齊王蕭鈞(473-494)曾「手自細書寫五經,部為一卷,置於巾箱」,又因廣獲流傳,諸王乃爭相仿效,「巾箱五經」自此而始。此類小尺寸的書籍袖珍精巧,被文人置於專門收納頭巾的箱篋之中,不僅方便隨身攜帶,且易於收藏閱讀,遂被稱為巾箱本。蕭鈞或非創製巾箱本的第一人,然「巾箱五經」為眾所學習取法,一時蔚為風潮,故可被視為開風氣之先。其後,南朝梁孝元帝蕭繹(508-555)起而效尤,所作在範圍及數量上皆超越蕭鈞,顯示當時流行的巾箱本已不再侷限於文人伏案研讀的儒家經典,而及於史部、子部及集部類圖書,呈現多元化的發展。
雕版印刷術出現後,抄錄書籍益趨式微。自唐而宋...
時人所稱的「袖珍書」、「口袋書」或「掌中書」,亦即古代的「巾箱本」;其外型小巧細緻,便於攜帶,深受一般士子民眾的喜愛與收藏。然若追溯最早出現的巾箱本,據現今可證史料,應係自《南史‧齊衡陽王鈞傳》始。
史載南齊王蕭鈞(473-494)曾「手自細書寫五經,部為一卷,置於巾箱」,又因廣獲流傳,諸王乃爭相仿效,「巾箱五經」自此而始。此類小尺寸的書籍袖珍精巧,被文人置於專門收納頭巾的箱篋之中,不僅方便隨身攜帶,且易於收藏閱讀,遂被稱為巾箱本。蕭鈞或非創製巾箱本的第一人,然「巾箱五經」為眾所學習取法,一時蔚為風潮,故可被視為開風氣之先。其後,南朝梁孝元帝蕭繹(508-555)起而效尤,所作在範圍及數量上皆超越蕭鈞,顯示當時流行的巾箱本已不再侷限於文人伏案研讀的儒家經典,而及於史部、子部及集部類圖書,呈現多元化的發展。
雕版印刷術出現後,抄錄書籍益趨式微。自唐而宋,版印逐漸取代抄寫,成為書籍出版的主要形式。當時的出版市場蓬勃發展,發行內容擴及經史專著、詩文歌賦、科舉用書,以及旅遊指南、小說戲曲、醫藥用書等。巾箱本以其小巧易攜,利於流通,終能異軍突起,受到文人關注,成為出版市場的另一寵兒。
「巾箱」之名自南齊沿用至南宋,明清之際始漸為「袖珍」一詞取代。時至今日,袖珍小本形制的發展趨勢,亦已從注重易攜便取的實用性逐漸轉向強調精巧趣味的裝飾性。「巾箱本」一名雖不再廣為人知,袖珍本仍是大眾喜愛的隨身讀物形式。本展覽旨在呈現巾箱本的淵源歷史、裝幀形式、開本尺寸與內容差異,計分為「巾箱本五經」、「古人展書讀」、「皇家藏袖珍」,以及「大書配小書」、「巾箱走四方」五單元。觀眾透過展覽,不僅可瞭解古人藏書於箱篋的文化背景,兼亦想見其行旅坐臥書必隨身,或展卷誦讀,或把玩賞鑒的文化現象。尤有進者,觀眾於欣賞文物之際,亦得以古證今,目睹袖珍本在圖書發展歷程中所展現的不同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