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 : 从托马斯·阿奎那到康
本书是海德格尔于1926/27年冬季学期举办的马堡讲座《哲学史:从托马斯·阿奎那到康德》的讲课稿,列入德国克劳斯特曼出版社“海德格尔全集”第23卷,中译本据此全集本译出。本书包括一个“引言”和五大部分,以及出自海德格尔手稿的“附录”。在这部讲稿中,海德格尔脱离常见的以笛卡尔为近代哲学开端的哲学史分期,将托马斯·奎那纳入其中,认为托马斯通过亚里士多德对古典哲学有了可靠理解。在彻底研究了托马斯之后,讲稿论述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兹、沃尔夫和克鲁西乌斯的篇幅逐步递减,最后只有一页文本简论康德。海德格尔认为,这些哲人的目的都是为哲学重新奠基,但在这些哲人那里,存在本身仍如在古代那样,并未成为问题。讲稿以此指引结束,预示了《存在与时间》的主导性问题。
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出生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梅斯基尔希的一个天主教家庭,早年入耶稣会学校,后在弗莱堡大学学习神学和哲学,深受胡塞尔现象学哲学影响。1927 年发表的《存在与时间》被誉为20 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奠定了他作为当代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的地位。后期致力于艺术、语言与诗、技术之思,深刻影响了当今世界人文社会科学的走向,其思想效应迄今仍未可限量。
黄瑞成,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海德堡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主要研究古希腊哲学、经院哲学、德国哲学。译有阿奎那《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义疏》、海德格尔《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本概念》、特西托勒《德性、修辞与政治哲学》、施莱尔马赫《论柏拉图对话》、施特劳斯《哲学与律法》、施特劳斯《霍布斯的宗教批判》(合、校译)、葛恭《柏拉图与政治现实》(合、校译)等十...
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出生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梅斯基尔希的一个天主教家庭,早年入耶稣会学校,后在弗莱堡大学学习神学和哲学,深受胡塞尔现象学哲学影响。1927 年发表的《存在与时间》被誉为20 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奠定了他作为当代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的地位。后期致力于艺术、语言与诗、技术之思,深刻影响了当今世界人文社会科学的走向,其思想效应迄今仍未可限量。
黄瑞成,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海德堡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主要研究古希腊哲学、经院哲学、德国哲学。译有阿奎那《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义疏》、海德格尔《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本概念》、特西托勒《德性、修辞与政治哲学》、施莱尔马赫《论柏拉图对话》、施特劳斯《哲学与律法》、施特劳斯《霍布斯的宗教批判》(合、校译)、葛恭《柏拉图与政治现实》(合、校译)等十余部作品。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古典拉丁语汉语大辞典》编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