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 : 历史哲学
这本书,它的副标题是“历史哲学的神学前提”,这决定了本书论述的范围。“历史哲学”这一用法,一般认为开始于伏尔泰和启蒙运动,伴随而起的,是近代的理性史学,它充满了摆脱束缚的愉悦,自以为终于冲破了中世纪神学史观的藩篱。启蒙哲人自豪地宣告,那个带着上帝的启示和末世的地狱景象的历史已经被抛进了垃圾堆,“新的历史”已经开始,人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理性自由地构建心目中的历史图式。现在我们所说的思辨的历史哲学,从其本身的完整意义上讲,进入了自觉的形态。启蒙以降,众多历史哲学家如孔多塞,孔德,黑格尔,马克思,布克哈特,斯宾格勒接连粉墨登场,一台接着一台地唱着伏尔泰定下基调的老戏。
洛维特在书的开始就直指这种“历史哲学”的本质,即“以一个原则为导线,系统地解释世界历史,借助于这一原则,历史的事件和序列获得了关联,并且与一种终极意义联系起来”。进而他敏锐地指出,“如果这样理...
这本书,它的副标题是“历史哲学的神学前提”,这决定了本书论述的范围。“历史哲学”这一用法,一般认为开始于伏尔泰和启蒙运动,伴随而起的,是近代的理性史学,它充满了摆脱束缚的愉悦,自以为终于冲破了中世纪神学史观的藩篱。启蒙哲人自豪地宣告,那个带着上帝的启示和末世的地狱景象的历史已经被抛进了垃圾堆,“新的历史”已经开始,人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理性自由地构建心目中的历史图式。现在我们所说的思辨的历史哲学,从其本身的完整意义上讲,进入了自觉的形态。启蒙以降,众多历史哲学家如孔多塞,孔德,黑格尔,马克思,布克哈特,斯宾格勒接连粉墨登场,一台接着一台地唱着伏尔泰定下基调的老戏。
洛维特在书的开始就直指这种“历史哲学”的本质,即“以一个原则为导线,系统地解释世界历史,借助于这一原则,历史的事件和序列获得了关联,并且与一种终极意义联系起来”。进而他敏锐地指出,“如果这样理解,则一切历史哲学都毫无例外地依赖于神学,即依赖于把历史看作救赎历史的神学解释”,而这本书的目的则在于阐明“现代的历史哲学发源自《圣经》中对某种践履的信仰,终结于末世论典范的世俗化。”
卡尔·洛维特,德国人,生于1897年,青年时代在弗莱堡听过胡塞尔的授课,与海德格尔的关系一直处于亦师亦友之间。由于其犹太人身份,30年代开始流亡生涯,经意大利,日本,美国,50年代返德。一生著述遍涉神学,历史哲学,社会哲学和思想史研究,但无论生前或死后长期处于汉语(甚至英美)学界的视野之外。这本《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于1949年首次出版于美国,是作者较有影响的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