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智慧
世间不管什么大师或是名家,他们的“经典”、 “杰作”,终究是一家之言。
林语堂在20世纪30年代就成了国内享誉盛名的幽默大师。在1936年告别上海文坛以后,他在海外专事英文写作,介绍中国文化。曾出版过英文著作三四十种,每一部作品通常都有七八种版本, 《生活的艺术》最为畅销,在美国就出40版之多。美国文化界把林语堂列为“20世纪智慧人物”之一。1975年,在国际笔会第41届大会上,他当选为总会副会长,并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在国际文坛上,林语堂确是一位知名度很高的作家。
面对这样一位“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大师和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作家,面对他著作等身、众见不—的洋洋作品,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阅读和吸收他作品中的智慧和养分呢?
大师者,从人到文,有其可观之“大”,也有难以求全责备之“小”。在中国的国门越开越大之际,读读林语堂的作品,看...
世间不管什么大师或是名家,他们的“经典”、 “杰作”,终究是一家之言。
林语堂在20世纪30年代就成了国内享誉盛名的幽默大师。在1936年告别上海文坛以后,他在海外专事英文写作,介绍中国文化。曾出版过英文著作三四十种,每一部作品通常都有七八种版本, 《生活的艺术》最为畅销,在美国就出40版之多。美国文化界把林语堂列为“20世纪智慧人物”之一。1975年,在国际笔会第41届大会上,他当选为总会副会长,并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在国际文坛上,林语堂确是一位知名度很高的作家。
面对这样一位“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大师和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作家,面对他著作等身、众见不—的洋洋作品,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阅读和吸收他作品中的智慧和养分呢?
大师者,从人到文,有其可观之“大”,也有难以求全责备之“小”。在中国的国门越开越大之际,读读林语堂的作品,看看他走过的道路,对于当今我们更多地了解世界和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肯定是大有益处的。对大师的东西,我们正确的态度和做法应该是取真之“大”,弃真之“孙”,你说是不是这样呢?
林语堂(1895年10月3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搞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价“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巩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
林语堂(1895年10月3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搞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价“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巩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