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

联合创作 · 2023-09-26 12:42

本書的主旨是研究概括崇禎至康熙近百年間,其中包括與順治朝並存的南明時代的明季士大夫的殉國情況,及明清之際士大夫對上述殉國者的意見和評價。而所謂「士大夫」則指一切已出仕和未出仕的讀書人,包括各級在任、停職及退休官員,以及取得進士銜而未授職的士人、其他具有科舉銜頭的士人、國子監和地方庠序的學生及一般布衣之士。

明季士大夫所面臨的是一連串的抉擇。他們最先必須選擇的,自然是生存或死亡,即殉國與否。明季士大夫殉國不始於明亡以後,因為明末在「流寇」和滿清交侵下,不少士大夫在城陷或被俘時,便要作出抉擇。殉國者固然一死百了,不殉國者隨即得面對反抗或不反抗的抉擇。不反抗者在新朝統治下,固須在出處之間作出取捨;而反抗者在失敗後也再次面臨生與死的抉擇。如果他們願在清朝統治下生活,又必須在出處之間作出最後的抉擇。由此可見明季士大夫面臨的抉擇是一個接一個的,而以生與死作為開端...

本書的主旨是研究概括崇禎至康熙近百年間,其中包括與順治朝並存的南明時代的明季士大夫的殉國情況,及明清之際士大夫對上述殉國者的意見和評價。而所謂「士大夫」則指一切已出仕和未出仕的讀書人,包括各級在任、停職及退休官員,以及取得進士銜而未授職的士人、其他具有科舉銜頭的士人、國子監和地方庠序的學生及一般布衣之士。

明季士大夫所面臨的是一連串的抉擇。他們最先必須選擇的,自然是生存或死亡,即殉國與否。明季士大夫殉國不始於明亡以後,因為明末在「流寇」和滿清交侵下,不少士大夫在城陷或被俘時,便要作出抉擇。殉國者固然一死百了,不殉國者隨即得面對反抗或不反抗的抉擇。不反抗者在新朝統治下,固須在出處之間作出取捨;而反抗者在失敗後也再次面臨生與死的抉擇。如果他們願在清朝統治下生活,又必須在出處之間作出最後的抉擇。由此可見明季士大夫面臨的抉擇是一個接一個的,而以生與死作為開端。當他們在生與死之間作出抉擇後,才產生出殉國、起義、歸隱甚或仕敵的取向。由這些取向,我們可以了解明清之際知識分子在忠孝思想和個人主義相互影響下,所表現的行為及道德標準,也可以窺見當時知識階層的心態,從而推想當時的社會及政治狀況。

何冠彪,1953年生于香港,香港大学哲学博士,曾为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现执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著有《戴名世研究》《明末清初学术思想研究》《明清人物与著述》等专著六种,在《历史研究》《汉学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七十余篇。“在论说上有新议”与“在资料上有发现”,乃何冠彪先生著述之宗旨。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