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橫生的時光

联合创作 · 2023-10-02 13:08

九十一歲的歷史學家,他的生命長度幾乎等同於「恐怖的」二十世紀。雖然如此,他自己也誠實地說:個人的生活經驗其實與二十世紀的許多恐怖事件之間,存有明顯的矛盾,因為至少一般人的生活仍講得出好笑話。

身為一位歷史學家,而不是小說家,

他的筆觸充滿熱情卻不煽情,

敘事方式叼叼絮絮卻不試圖勾勒一個戲劇化的人生,或者特意營造某種感染力。

可是跟隨他信手拈來的吉光片羽,

才發現他側面認識了許多影響二十世紀發展的重要人物

不論是政治方面、思想方面或社會行動方面。

他也許不是某個事件的直接參與者,

卻在某種機緣下近身觀察,加上身為歷史學家對文獻的嫻熟掌握,

幫助他速描事件中人們的處境,以及每個世代、每個地區的變動痕跡,

讓我們體會「那些年代、那些人、那些事」。

你會發現,這是一個平凡的人生,但不只是「他的」人生

是一個趣味橫生的「二十世紀」人生。

「霍布斯邦已經闡明了許...

九十一歲的歷史學家,他的生命長度幾乎等同於「恐怖的」二十世紀。雖然如此,他自己也誠實地說:個人的生活經驗其實與二十世紀的許多恐怖事件之間,存有明顯的矛盾,因為至少一般人的生活仍講得出好笑話。

身為一位歷史學家,而不是小說家,

他的筆觸充滿熱情卻不煽情,

敘事方式叼叼絮絮卻不試圖勾勒一個戲劇化的人生,或者特意營造某種感染力。

可是跟隨他信手拈來的吉光片羽,

才發現他側面認識了許多影響二十世紀發展的重要人物

不論是政治方面、思想方面或社會行動方面。

他也許不是某個事件的直接參與者,

卻在某種機緣下近身觀察,加上身為歷史學家對文獻的嫻熟掌握,

幫助他速描事件中人們的處境,以及每個世代、每個地區的變動痕跡,

讓我們體會「那些年代、那些人、那些事」。

你會發現,這是一個平凡的人生,但不只是「他的」人生

是一個趣味橫生的「二十世紀」人生。

「霍布斯邦已經闡明了許多題材和論點,從十七世紀到二十世紀末、印度到拉丁美洲,其涵蓋面之廣令人詫異。他擁有極富創意的心靈和罕見的天賦,得以構思出新的概念並加以宣揚,而且這些新概念對之後的歷史創作影響深遠。就史學方面的才智而言,學界無人可出其右。」

--一九九七年於「沃夫森歷史獎」頒獎時的致詞/凱斯.湯瑪斯爵士

「目前沒有任何以英文進行撰述的歷史學家在掌握事實與資料上的能力,堪與霍布斯邦匹敵。其關鍵正在於『掌握』這項能力。霍布斯邦儲存和檢索細節的能力,已達到正常情況下惟獨配備眾多工作人員的龐大資料庫才能夠處理的程度。霍布斯邦那種從眾多資料中歸納出既令人驚訝又讓人佩服的結論之天賦,這麼多年下來依然不斷成長。他是一位歷史學家,不是小說家,但是他細密頭腦內的引擎,卻具有勞斯萊斯等級的想像力。」

--獨立報週日版/尼爾.阿敘森

「他似乎既從容不迫又熟練自在地徜徉於許多地點、主題和世紀之中,時而語帶幽默並展現出難得一見的天分。儘管霍布斯邦的特質與布勞岱爾頗為不同,但他擁有同樣寬闊的視野、深入的觀察能力、朝氣蓬勃的精神以及(不得不再度強調的)天分。」

--法國《世界報》/皮耶爾.古貝爾

「當代的奧林匹斯山神……」

--《泰晤士報》/艾恩.芬雷森

「這是一本有趣得不尋常並令人愉快的自傳,充滿了細節並不時出現睿智的省思。」

--每日電訊報/亞蘭.馬西

「罕有自傳可較本書更加華麗。霍布斯邦筆鋒優雅,於精確之中富含機智……他記憶中的過去重新躍然紙上……其趣味橫生的時光也是極不尋常的時光。」

--《觀察家報》

「因為訓練,有著一雙比任何人都超脫的眼光,有誰能比歷史學家更適合擔當自傳的書寫者呢?這本書是《極端的年代》的對立面——它是『霍布斯邦的年代』。」

——知名歷史學家/佩里.安德森

出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前一年(1917)。童年在維也納度過,青少年時期在柏林度過,不論維也納或是柏林都屬於戰敗的一方。在動盪的時代裡,有人選擇法西斯,青年霍布斯邦則選擇了共產主義。

從此之後,馬克斯思想成了他終身奉行的價值。一位有著獨特史觀的歷史學家,寫就了膾炙人口的大眾歷史讀物。他認為歷史的推動者不是帝王將相,而是「平凡百姓」,甚至是落草為寇的軍人和牧人,所以寫作了《原始的叛亂》、《盜匪》這樣探討平民叛亂的歷史書;他認為學術不應該為少數人服務,因此書寫了以一般大眾為對象、橫跨三世紀的系列叢書:《革命的年代》、《資本的年代》、《帝國的年代》、《極端的年代》。他的著作在一九六○年代,不論是合法流傳或非法盜版,都成了第三世界人民反對獨裁統治的思想來源,都成了憤怒青年反對傳統、亟欲推倒權威的引用辭彙。

他一九三六年加入共產黨,一九四六年進入「共產黨歷史...

出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前一年(1917)。童年在維也納度過,青少年時期在柏林度過,不論維也納或是柏林都屬於戰敗的一方。在動盪的時代裡,有人選擇法西斯,青年霍布斯邦則選擇了共產主義。

從此之後,馬克斯思想成了他終身奉行的價值。一位有著獨特史觀的歷史學家,寫就了膾炙人口的大眾歷史讀物。他認為歷史的推動者不是帝王將相,而是「平凡百姓」,甚至是落草為寇的軍人和牧人,所以寫作了《原始的叛亂》、《盜匪》這樣探討平民叛亂的歷史書;他認為學術不應該為少數人服務,因此書寫了以一般大眾為對象、橫跨三世紀的系列叢書:《革命的年代》、《資本的年代》、《帝國的年代》、《極端的年代》。他的著作在一九六○年代,不論是合法流傳或非法盜版,都成了第三世界人民反對獨裁統治的思想來源,都成了憤怒青年反對傳統、亟欲推倒權威的引用辭彙。

他一九三六年加入共產黨,一九四六年進入「共產黨歷史學家小組」。對他來說「黨」(Party)這個字的「P」具有大寫般的重要地位,甚至想像不出如何跟非黨員交往戀愛。但是隨著一九四八年之後冷戰的到來,自由世界這方的共產黨面臨了前所未有的信心危機,每況愈下的是,一九五六年史達林的惡行公諸於世,許多黨員紛紛退黨,霍布斯邦卻選擇留下來。

一九六○年代後霍布斯邦抱持他的世界觀,成為少數真正瞭解拉丁美洲的歐美人士。也以他老一輩的「革命分子」身分,關心「嬉皮世代」。目前,秉持無國界的世界主義以及平衡觀察的視野,「全球化」成為他關切的議題。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