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甸园之门

联合创作 · 2023-10-04 03:36

亚美利加,你何时才变得像天使那般模样?

你何时才会脱去身上的衣裳?

你何时才透过坟墓看看自己的尊容?

你何时才不辜负千百万托洛茨基信徒对你的信仰?……

亚美利加,我在孩提时曾信奉共产主义,但我不后悔。

我也从也错过每一次吸大麻的机会。

我日复一日地坐在家中,凝视着斗室里的玫瑰。

——艾伦·金斯堡,《美国》

了解美国上世纪六十年代文化政治的必读书之一。对那个激情年代及其乌托邦思潮,作者以参与者和旁观者的双重视角,在回顾中做了兼具同情心与理性的反思,揭示了隐蔽在喧嚣、愤怒与柔情之下的社会政治现实与个人心理潜流,对“垮掉一代”文化偶像们及其创作的剖析尤其精到。一本优秀的文化评论著作。

——查建英

离开校园近十年,走过多少书店,我却再也没有看到过再版的《伊甸园之门》。斗胆打电话到出版社查询,每次听到的也只是一声满含歉意的“没有”。听着电话里“滴滴”的盲音,我...

亚美利加,你何时才变得像天使那般模样?

你何时才会脱去身上的衣裳?

你何时才透过坟墓看看自己的尊容?

你何时才不辜负千百万托洛茨基信徒对你的信仰?……

亚美利加,我在孩提时曾信奉共产主义,但我不后悔。

我也从也错过每一次吸大麻的机会。

我日复一日地坐在家中,凝视着斗室里的玫瑰。

——艾伦·金斯堡,《美国》

了解美国上世纪六十年代文化政治的必读书之一。对那个激情年代及其乌托邦思潮,作者以参与者和旁观者的双重视角,在回顾中做了兼具同情心与理性的反思,揭示了隐蔽在喧嚣、愤怒与柔情之下的社会政治现实与个人心理潜流,对“垮掉一代”文化偶像们及其创作的剖析尤其精到。一本优秀的文化评论著作。

——查建英

离开校园近十年,走过多少书店,我却再也没有看到过再版的《伊甸园之门》。斗胆打电话到出版社查询,每次听到的也只是一声满含歉意的“没有”。听着电话里“滴滴”的盲音,我的心里涌动起莫名的惆怅和隐隐的失落。

——读者

新版前言:世纪末的回望。

乌托邦的希望虽然可能落空,却不可能被忘怀。曾在许多伪装下召唤过整整一代的伊甸园之门,仍像卡夫卡的城堡一样在远处闪现,既无法接近,又无法避开。

醉心于激进变革的呼唤或我们自身动机的纯洁始终是有风险的。六十年代某些旷世奇想幼稚得令人瞠目结舌。然而,不知为何,这恰恰是那个十年最吸引人之处。虽然它有时将年轻人引入毒品和暴力,使他们放荡或性乱,但它也造就了一种始终超越其时代的大同和平等的崇高梦想。

莫里斯·迪克斯坦(Morris Dickstein)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耶鲁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纽约城市大学女王学院和研究生院英语教授。著作还有《双重间谍:批评家与社会》、《车行道上的镜子:文学与真实世界》等。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