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异相
本书的研究主旨,是以西陲出土写本为基础探讨中国中古时代的“学与术”和信仰、社会之间的关系,选择的切入点为构成中国文化本源的两个互摄的“异相”:方术与博物之学。
上编“写本时代的学与术”,试图解明写本时代的知识与技艺如何被制造、传播和使用的问题。借由敦煌、吐鲁番、黑水城出土文献,讨论了“汉书学”、易学以及各种方术:物怪易占、人形解除、风角鸟情、择吉推步等,将其重置于文本的成立与流通的历史语境之中加以考察,探究经典知识、方伎杂术、政教礼俗、宗教观念,如何进入士庶的生活场域和信仰实践,成为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并揭示不同文明间接触、渗透、交融与再创新的史迹。
下编“中古博物的林中路”,是作者东亚博物学整体构筑的部分结晶。从药物、菜茹到寺院珍宝、沙州土贡、异域奇玩的这一组考证文字,不是仅仅关于物自身的研究,而是希望以此为线索,将它们在日常生活、宗教仪轨和东西文...
本书的研究主旨,是以西陲出土写本为基础探讨中国中古时代的“学与术”和信仰、社会之间的关系,选择的切入点为构成中国文化本源的两个互摄的“异相”:方术与博物之学。
上编“写本时代的学与术”,试图解明写本时代的知识与技艺如何被制造、传播和使用的问题。借由敦煌、吐鲁番、黑水城出土文献,讨论了“汉书学”、易学以及各种方术:物怪易占、人形解除、风角鸟情、择吉推步等,将其重置于文本的成立与流通的历史语境之中加以考察,探究经典知识、方伎杂术、政教礼俗、宗教观念,如何进入士庶的生活场域和信仰实践,成为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并揭示不同文明间接触、渗透、交融与再创新的史迹。
下编“中古博物的林中路”,是作者东亚博物学整体构筑的部分结晶。从药物、菜茹到寺院珍宝、沙州土贡、异域奇玩的这一组考证文字,不是仅仅关于物自身的研究,而是希望以此为线索,将它们在日常生活、宗教仪轨和东西文化交涉中的瑰丽景致,用写实的手法重绘再现,致力于从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重新思考博物学作为一种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在社会、思想和文明史上的意义。
本书尤为注重出土文献与传统史志、域外典籍和考古文物的互相印证,并力图沟通文字材料、图像资料和相关学科工具,进行会通式的研究,建立起方术-博物-宗教-礼俗知识社会史-中外关系史相融合的研究范式。
余欣,1974年生,浙江黄岩人,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曾任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巴黎高师、普林斯顿大学、京都大学访问教授。
研究领域为敦煌学、博物学、中古宗教史、写本文化与知识社会史,尤致力于中古中国的知识建构、信仰实践、社会生活与政治运作的整合研究。著有《神道人心:唐宋之际敦煌民生宗教社会史研究》《中古异相:写本时代的学术、信仰与社会》《博望鸣沙:中古写本研究与现代中国学术史之会通》《敦煌的博物学世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