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的歌舞伎町
首次釐清的歷史,珍貴的時代證言(與老照片)
「台灣人深愛著歌舞伎町,對歌舞伎町引以為豪。對歌舞伎町的台灣人而言,歌舞伎町就是一切,要跟誰喝酒、聚餐,一定選在歌舞伎町。有朋友從台灣來,也一定帶來歌舞伎町,把錢花在這裡。不過日本人就不一樣了,歌舞伎町是工作的地方,要花錢的話就去赤坂或銀座了,對吧?」
──戰後第一代的台灣人就是如此地深愛歌舞伎町。
到二戰結束為止,處於日本統治下的台灣,八萬餘人被迫以「日本兵」身分參加戰爭,在戰前也有許多人前往日本「內地留學」。
戰後形勢丕變,遭取消日本國籍、一貧如洗,成為「外國人」的台灣人,最終在新宿車站前的黑市累積財富,並朝著在廢墟上打造娛樂城的歌舞伎町邁進。
歌舞伎町的鬧區歷史,從昭和二○年代末才剛展開,在昭和三○年代中期左右還算是新生市鎮。提到新宿,人們仍以東口為重心,而及早跨進歌舞伎町這個新生市鎮的,就是...
首次釐清的歷史,珍貴的時代證言(與老照片)
「台灣人深愛著歌舞伎町,對歌舞伎町引以為豪。對歌舞伎町的台灣人而言,歌舞伎町就是一切,要跟誰喝酒、聚餐,一定選在歌舞伎町。有朋友從台灣來,也一定帶來歌舞伎町,把錢花在這裡。不過日本人就不一樣了,歌舞伎町是工作的地方,要花錢的話就去赤坂或銀座了,對吧?」
──戰後第一代的台灣人就是如此地深愛歌舞伎町。
到二戰結束為止,處於日本統治下的台灣,八萬餘人被迫以「日本兵」身分參加戰爭,在戰前也有許多人前往日本「內地留學」。
戰後形勢丕變,遭取消日本國籍、一貧如洗,成為「外國人」的台灣人,最終在新宿車站前的黑市累積財富,並朝著在廢墟上打造娛樂城的歌舞伎町邁進。
歌舞伎町的鬧區歷史,從昭和二○年代末才剛展開,在昭和三○年代中期左右還算是新生市鎮。提到新宿,人們仍以東口為重心,而及早跨進歌舞伎町這個新生市鎮的,就是台灣人。
本書作者採訪了多位耆老,盡可能還原了台灣人在歌舞伎町的歷史;二戰後選擇留在日本的台灣人、選擇返回日本的台灣人,隨著歌舞伎町的都市規劃成形,尋找在戰後貧瘠的日本營生的辦法;台灣人的團結、經商的獨到眼光與創意,與今天的新宿之所以成為新宿,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稻葉佳子(Inaba, Yoshiko)
1954年生。法政大學大學院設計工學研究科兼任講師,博士(工學)。從事過都市計畫顧問,2008年起擔任NPO法人神奈川外國人住房支援中心理事。2012年起成為新宿區多文化共生社區營造會議委員。著作有《大久保 都市之力—多文化空間的動態性》(學藝出版社)、《外國人居住與變貌之街》(共著,學藝出版社)、《郊外住宅地的系譜—東京的田園烏托邦》(共著,鹿島出版會)及其他。
青池憲司(Aoike, Kenji)
1941年生。電影導演。執導作品有《Benposta 兒童共和國》(獲頒日本天主教電影獎)、《琵琶法師 山鹿良之》(獲頒每日電影大賽—紀錄文化電影獎)、《野田北部—鷹取的人們》全14集(獲頒日本建築學會文化獎)、《阪神大震災 活在重生的每一天》、《活在3月11日~石卷門脇小學、人們、話語~》、《海嘯後的時...
稻葉佳子(Inaba, Yoshiko)
1954年生。法政大學大學院設計工學研究科兼任講師,博士(工學)。從事過都市計畫顧問,2008年起擔任NPO法人神奈川外國人住房支援中心理事。2012年起成為新宿區多文化共生社區營造會議委員。著作有《大久保 都市之力—多文化空間的動態性》(學藝出版社)、《外國人居住與變貌之街》(共著,學藝出版社)、《郊外住宅地的系譜—東京的田園烏托邦》(共著,鹿島出版會)及其他。
青池憲司(Aoike, Kenji)
1941年生。電影導演。執導作品有《Benposta 兒童共和國》(獲頒日本天主教電影獎)、《琵琶法師 山鹿良之》(獲頒每日電影大賽—紀錄文化電影獎)、《野田北部—鷹取的人們》全14集(獲頒日本建築學會文化獎)、《阪神大震災 活在重生的每一天》、《活在3月11日~石卷門脇小學、人們、話語~》、《海嘯後的時程表~石卷門脇小學,1年記錄~》、《前往尚未見過的城鎮~石卷・小社區的故事》。
譯者簡介
黃耀進
內容力公司共同創辦人,翻譯工作者。單譯著作有《歧視:統合與排他的日本近現代史》、《活著回來的男人》、《我住在日語》、《機場時光》等;共譯作品有《東京審判》、《半生記》、《「他們」的日本語》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