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之死
在21世紀,創作不僅僅是把作品做出來,藝術家也不只是藝術家。
藝術家是品牌、是製作人、是KOL。
藝術平台是IG限動,藝術家可以24小時直播帶貨。
然而,當人人都可能是藝術家,藝術家在這個社會擔任的角色為何?
當藝術本質也隨經濟型態所改變,「真正的藝術」還存在嗎?
牛俊強(當代視覺藝術家╱實踐大學媒傳系助理教授)、朱宥勳(作家)、李屏瑤(作家)、汪正翔(攝影創作者)、徐堰鈴(演員、編劇、導演)、徐蘊康(公視《藝術很有事》製作人)、
張鐵志(VERSE創辦人暨總編輯)、陳玠安(作家、樂評人)、陳珊妮(音樂創作人)、焦元溥(作家)、謝佩霓(藝評家、國際策展人)、簡莉穎(劇作家、影視工作者)
===齊聲推薦(按姓氏筆畫序排列)===
在數位年代,關於藝術家的生活,你會聽到兩種版本。
一種是矽谷的版本:
「要成為藝術家,沒有比現在更好的年代了。
你只需要一台...
在21世紀,創作不僅僅是把作品做出來,藝術家也不只是藝術家。
藝術家是品牌、是製作人、是KOL。
藝術平台是IG限動,藝術家可以24小時直播帶貨。
然而,當人人都可能是藝術家,藝術家在這個社會擔任的角色為何?
當藝術本質也隨經濟型態所改變,「真正的藝術」還存在嗎?
牛俊強(當代視覺藝術家╱實踐大學媒傳系助理教授)、朱宥勳(作家)、李屏瑤(作家)、汪正翔(攝影創作者)、徐堰鈴(演員、編劇、導演)、徐蘊康(公視《藝術很有事》製作人)、
張鐵志(VERSE創辦人暨總編輯)、陳玠安(作家、樂評人)、陳珊妮(音樂創作人)、焦元溥(作家)、謝佩霓(藝評家、國際策展人)、簡莉穎(劇作家、影視工作者)
===齊聲推薦(按姓氏筆畫序排列)===
在數位年代,關於藝術家的生活,你會聽到兩種版本。
一種是矽谷的版本:
「要成為藝術家,沒有比現在更好的年代了。
你只需要一台筆電、一間錄音室、一隻iPhone或攝影機就能創作。
創作藝術幾乎沒什麼成本,透過網路發行作品也是免費。
人人都可以是藝術家,只要發揮你的創作力、找到發表平台,你就有可能成名。」
另一種版本,是專職藝術家的肺腑之言:
「沒錯,你可以把你的作品放到網路上,但誰會付你錢?
每個人都是藝術家,那就沒有人是真正的藝術家。
創作藝術需要多年的犧牲奉獻全心投入,過程需要很多支持,特別是『金錢』支持。
若當今對藝術的定義與消費方式沒有任何改變,很多創作將逐漸萎縮。」
每個人都是藝術家的概念源於一種革命主張;現在,它變成了行銷標語。
如今許多人無時無刻都在消費藝術,卻對藝術家在當代經濟中的困境視而不見。
大量的「藝術」被製造出來,數量之多前所未見,成本也更低廉。
對於藝術消費者來說,這真是最好的時代──如果不把「質」與「量」等同視之,
也不去思考供應鏈另一端的工人過著何種生活,就會覺得最藝術的時代莫過於此。
我們首先有了速食,然後是快時尚,現在則迎來快藝術:
快音樂、快文字、快影片、快攝影、快設計與快插圖。
廉價製造,匆匆消費。我們隨心所欲,狼吞虎嚥。然而,問題是:
當真正夠好的藝術被免費上架的產品打敗之後,會留下什麼樣的藝術?
「這本書不是一個藝術家的謀生手冊,這本書更像是全面性的檢視藝術家的社會狀態。這件事對於藝術家與社會一般大眾都很重要,因為在台灣我們太少討論『藝術的社會性』這件事了,因此我們一代代傳承了一些關於藝術家生存的僵固說法,這甚至導致我們看不到藝術,只是看見我們自己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在社會與藝術緊密相繫的當代藝術世界之中,審視藝術家的社會狀態也是一種創作的眼光。最重要的,社會性的觀察讓我們重拾一種『結構』的眼光。藝術不是個人天才、性靈的表現,藝術是身處在社會、文化結構當中的人,在重重條件限制之上,追求一己之創作。」──汪正翔(攝影創作者)
作者簡介
威廉‧德雷西維茲William Deresiewicz
2008年前在耶魯大學擔任英國文學副教授,身兼入學申請委員會成員。書評與散文經常發表於《紐約時報》、《國家》雜誌、《新共和》周刊、《美國學人》、《圖書論壇》等。德雷西維茲曾入圍2008、2009、2011年的國家雜誌獎,以及2011、2009年的國家書評人傑出評論獎。出版作品包括:《優秀的綿羊:耶魯教授給20歲自己的一封信,如何打破教育體制的限制,活出自己的人生》(Excellent Sheep)與《當宅男遇見珍.奧斯汀》等書。
譯者簡介
游騰緯
台大翻譯碩士學位學程畢。譯有《古典音樂之愛:指揮家的私房聆聽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