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三家《诗》学新论
清代经学实绩超迈前代,亡佚不传的两汉鲁、齐、韩三家《诗》学亦以辑佚考据的形式得以复兴,名著涌现。本书著者利用知见所及八十六种清代三家《诗》学论著的稿本、抄本、校本、刻本等原始材料,首次从论著的成稿成书时间及其作者的地理分布两个维度,重写清代三家《诗》学史。著者在此较为宏观的学术史研究的基础上,对清代三家《诗》学史中代表奠基、转向、总结三个关键节点的范家相《三家诗拾遗》、魏源《诗古微》、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进行微观的研究,回顾并反思民国以来学界关于清代三家《诗》学研究中存在的方法与观念上的问题。著者通过大量史料考证与原典细读,修正旧说并提出新见,在目前通行甚至陈陈相因的经学观点里提供另一种诠释的可能。书中又全面审视自宋王应麟以迄清代三家《诗》佚文遗说归属理论的孳衍与应用,并从汉人家学、编撰概念、成书年代三个面向,检验清人归属理论的逻辑、原则、方法、成...
清代经学实绩超迈前代,亡佚不传的两汉鲁、齐、韩三家《诗》学亦以辑佚考据的形式得以复兴,名著涌现。本书著者利用知见所及八十六种清代三家《诗》学论著的稿本、抄本、校本、刻本等原始材料,首次从论著的成稿成书时间及其作者的地理分布两个维度,重写清代三家《诗》学史。著者在此较为宏观的学术史研究的基础上,对清代三家《诗》学史中代表奠基、转向、总结三个关键节点的范家相《三家诗拾遗》、魏源《诗古微》、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进行微观的研究,回顾并反思民国以来学界关于清代三家《诗》学研究中存在的方法与观念上的问题。著者通过大量史料考证与原典细读,修正旧说并提出新见,在目前通行甚至陈陈相因的经学观点里提供另一种诠释的可能。书中又全面审视自宋王应麟以迄清代三家《诗》佚文遗说归属理论的孳衍与应用,并从汉人家学、编撰概念、成书年代三个面向,检验清人归属理论的逻辑、原则、方法、成果,揭橥其中的谬误,并提出在文献材料与流传脉络互证、互补、互相制约的机制下,构建当代的两汉《诗经》归属理论。本书是著者在传统经学研究领域里,以新材料、新角度、新方法审视旧问题的一种尝试。
张锦少,福建泉州人,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现任该校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硕士课程主任、刘爵殿中国古籍研究中心名誉研究员、新亚书院辅导长,曾任哈佛大学东亚语言及文明系访问学者。研究专长为古代文献学、清代学术史、文字训诂学、版本目录学等。著有《王念孙稿抄校本研究》《王念孙古籍校本研究》《王念孙〈韩非子〉校本集证》《粤语词汇溯源》等,并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