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即道 : 中华饮食与文化十一讲

联合创作 · 2023-09-21 14:26

民以食为天。几千年来,“吃”深刻影响了华人的方方面面。

日常饮食中,众多旧习、熟语从何而来?明明山珍海味在前,为什么仍钟情于那一碗白米饭?为什么国人老自找麻烦,喜欢嘬鸡爪、鸭头?“味”是鼻子嗅的还是舌头尝的?“菜”为什么又是蔬菜,又是荤食的菜肴?周公“一饭三吐哺”,为什么不干脆把饭吞下去?什么叫“倒味”?为什么不懂“咂汤”便享受不到汤的真味?口感、味道有何不同?中餐、西餐为何有水火之别?……中餐演进过程的漫长曲折,华人美食现象的光怪陆离,吃在中西文化中的天地之殊,都是怎么形成的?

作者潜心研究数十年,通过抽丝剥茧、比较研究,针对古怪中餐的由来、中餐烹调及赏味原理的剖析、饮食歧路对中华文化的影响等华人之“食”的“天问”达上百个,每问皆给出了自圆其说的解答。此外还引出了无数新奇的发现。

本书跨文化、跨领域、跨体裁,将奇趣随笔与学术考据相结合,精彩展示了中...

民以食为天。几千年来,“吃”深刻影响了华人的方方面面。

日常饮食中,众多旧习、熟语从何而来?明明山珍海味在前,为什么仍钟情于那一碗白米饭?为什么国人老自找麻烦,喜欢嘬鸡爪、鸭头?“味”是鼻子嗅的还是舌头尝的?“菜”为什么又是蔬菜,又是荤食的菜肴?周公“一饭三吐哺”,为什么不干脆把饭吞下去?什么叫“倒味”?为什么不懂“咂汤”便享受不到汤的真味?口感、味道有何不同?中餐、西餐为何有水火之别?……中餐演进过程的漫长曲折,华人美食现象的光怪陆离,吃在中西文化中的天地之殊,都是怎么形成的?

作者潜心研究数十年,通过抽丝剥茧、比较研究,针对古怪中餐的由来、中餐烹调及赏味原理的剖析、饮食歧路对中华文化的影响等华人之“食”的“天问”达上百个,每问皆给出了自圆其说的解答。此外还引出了无数新奇的发现。

本书跨文化、跨领域、跨体裁,将奇趣随笔与学术考据相结合,精彩展示了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的缤纷现象、历史脉络、独特内涵。

高成鸢

1936年生,山东威海人,天津文史馆资深馆员。退休前任天津图书馆研究馆员时,已开始从事文化史研究,完成的国家史学课题《“尚齿”(尊老):中华文化的精神本原》被庞朴先生评为有“存亡继绝”之功,季羡林先生曾作手书推荐。

受兴趣驱使,转而探究中华文化的物质本原,埋头于破解没有学科地位的“中餐由来”问题,由此成为“饮食文化”开拓者之一,获得中国烹饪协会、世界中餐业联合会的饮食文化专家委员会顾问等头衔。中国食文化研究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学术视野较广,又深入“水火”关系等新探索。曾在《中国哲学史》《社会科学论坛》等学刊发表论文百余篇,近年多次参加中央文史馆“国学论坛”。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