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头歌女
尤奈斯库和他的《秃头歌女》
尤奈斯库中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人之一,他作品中的人生历程是支离破碎、漫无目的的。他的作品的戏剧表面上具有明显的喜剧性,却着力于指出人无力控制和规范日常体验,再三表明人是现代科技和资产阶级价值观的受害者。
尤奈斯库的戏剧从一开始就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种漂泊的生命:失去了内心的和宇宙间的依附和坐标,找寻着无法找到的避难所。悬而未决的人类的寓意处在"人的戏剧"的瓦砾中。他的作品抛弃了传统戏剧中的绝大部分合乎逻辑的结构。在剧中几乎没有我们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情节;不论角色们怎样狂乱地表演,他们的忙碌只不过强调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改变他们的生存状况的任何事情都未曾发生。
尤奈斯库等人的作品,人们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称之为"焦虑不安的古怪"戏剧。这种"焦虑不安的古怪"来自于"对相对物质现实而言的精神现实的夸张",而这种夸张正是理解荒诞派戏剧的关...
尤奈斯库和他的《秃头歌女》
尤奈斯库中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人之一,他作品中的人生历程是支离破碎、漫无目的的。他的作品的戏剧表面上具有明显的喜剧性,却着力于指出人无力控制和规范日常体验,再三表明人是现代科技和资产阶级价值观的受害者。
尤奈斯库的戏剧从一开始就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种漂泊的生命:失去了内心的和宇宙间的依附和坐标,找寻着无法找到的避难所。悬而未决的人类的寓意处在"人的戏剧"的瓦砾中。他的作品抛弃了传统戏剧中的绝大部分合乎逻辑的结构。在剧中几乎没有我们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情节;不论角色们怎样狂乱地表演,他们的忙碌只不过强调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改变他们的生存状况的任何事情都未曾发生。
尤奈斯库等人的作品,人们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称之为"焦虑不安的古怪"戏剧。这种"焦虑不安的古怪"来自于"对相对物质现实而言的精神现实的夸张",而这种夸张正是理解荒诞派戏剧的关键:我们在戏剧中所看见的正是被冲动、烦乱、幻觉、梦想及一段时间、一个空间内的神经质所控制的个体的幽灵: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的西方。但同时,人们也指责这种过激的新戏剧中所包含的对人类和个体生存条件的悲观主义和宿命论的观点及对于社会情形及历史状况的全然忽略。
尤奈斯库戏剧中的人物,像贝朗热等都是反英雄的,他们尽可能从人类最卑微的方面做到了这一点在1949年首演的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一剧中,角色们坐着闲聊,反复他说着大白话,听起来废话连篇。作者以此说明口头交流的苍白无力。可笑而无意义的举止和交谈有时使剧作表面上呈现相当的喜剧色彩,但它隐晦地表述了严肃的形而上的苦恼。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喜剧传统对荒诞派戏剧的影响,这种影响源于即兴喜剧、轻歌舞剧和杂耍歌舞,并同笑剧、杂技等戏剧艺术结合在一起。
在尤奈斯库的戏剧中,浪漫主义戏剧探索真理的特点不复存在。他和其它一些荒诞派剧作家的作品不仅和尼克莱·果戈里、布莱希特的作品很接近,而且和艺术中的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的技巧和哲学主张有联系。
尤金·尤涅斯库生于1912年,读完中学后,进入布加勒斯特大学,毕业后,为许多家杂志撰写评论。
尤涅斯库从小受法兰西文化的熏陶。由于他自幼酷爱戏剧,早在13岁时就曾写过一部爱国主义戏剧。1949年他真正开始戏剧创作,并相继发表了40多个剧本。1970年被选为法兰西学士院院士,他现在被公认为是荒诞派戏剧的创始者之一。《秃头歌女》是尤涅斯库主张反对传统形式戏剧,自成一套“反戏剧”戏剧理论的第一部作品。
《秃头歌女》于1950年在巴黎首演时,引起人们的注意和争论。此剧描写了一对典型的英国中产阶级夫妇与他们的朋友——另一对典型的英国中产阶级夫妇之间的无聊的对话。
一位男士和一位女士相对进行着奇异的对话,随着对话的“递进”,出现了他们之间一次次不可思议的巧合:他们竟住在同一条街道,住在同一幢房子里,住在同一个房间,直至发展到双方明白了对方是谁,原来他们是一对感情...
尤金·尤涅斯库生于1912年,读完中学后,进入布加勒斯特大学,毕业后,为许多家杂志撰写评论。
尤涅斯库从小受法兰西文化的熏陶。由于他自幼酷爱戏剧,早在13岁时就曾写过一部爱国主义戏剧。1949年他真正开始戏剧创作,并相继发表了40多个剧本。1970年被选为法兰西学士院院士,他现在被公认为是荒诞派戏剧的创始者之一。《秃头歌女》是尤涅斯库主张反对传统形式戏剧,自成一套“反戏剧”戏剧理论的第一部作品。
《秃头歌女》于1950年在巴黎首演时,引起人们的注意和争论。此剧描写了一对典型的英国中产阶级夫妇与他们的朋友——另一对典型的英国中产阶级夫妇之间的无聊的对话。
一位男士和一位女士相对进行着奇异的对话,随着对话的“递进”,出现了他们之间一次次不可思议的巧合:他们竟住在同一条街道,住在同一幢房子里,住在同一个房间,直至发展到双方明白了对方是谁,原来他们是一对感情淡漠到如同陌生人一样的夫妇。
尤涅斯库通过反复的夫妇对话,表述了他认为“人生是荒诞不经的”这种看法。看似无聊、平淡、荒唐的对话,却印证着他极深刻的人生体验,进而揭示出人类精神生活的空虚和相互之间的不理解。表现了“二战”后西方的一种精神危机和社会中人们走投无路的绝望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