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是阿格妮丝·赫勒的代表作之一,该书写于20世纪60年代末,1970年在匈牙利第一次发表,迄今已出版意大利文版、西班牙文版、德文版、塞尔维亚文版、英文版和中文版。卢卡奇曾亲自为《日常生活》的匈牙利文版作序。《日常生活》也是20世纪兴起的生活世界理论和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重要代表著作之一,是迄今所见有关日常生活的比较系统和比较完整的专著。它代表着赫勒早年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人道主义理论出发所开展的社会批判。赫勒扬弃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宏观经济分析和阶级分析,从微观结构上探索社会的民主化和人道化途径,提出了“人类需要论”和“日常生活革命”的构想。赫勒继承了卢卡奇《审美特性》中关于日常生活世界和艺术、科学的关系的基本思想,强调微观层次上的改变,即日常生活的人道化的重要性。赫勒在《日常生活》中谈到日常生活批判的宗旨时指出:“日常生活如何能在人道的、民主...
《日常生活》是阿格妮丝·赫勒的代表作之一,该书写于20世纪60年代末,1970年在匈牙利第一次发表,迄今已出版意大利文版、西班牙文版、德文版、塞尔维亚文版、英文版和中文版。卢卡奇曾亲自为《日常生活》的匈牙利文版作序。《日常生活》也是20世纪兴起的生活世界理论和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重要代表著作之一,是迄今所见有关日常生活的比较系统和比较完整的专著。它代表着赫勒早年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人道主义理论出发所开展的社会批判。赫勒扬弃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宏观经济分析和阶级分析,从微观结构上探索社会的民主化和人道化途径,提出了“人类需要论”和“日常生活革命”的构想。赫勒继承了卢卡奇《审美特性》中关于日常生活世界和艺术、科学的关系的基本思想,强调微观层次上的改变,即日常生活的人道化的重要性。赫勒在《日常生活》中谈到日常生活批判的宗旨时指出:“日常生活如何能在人道的、民主的和社会主义的方向上得以改变是《日常生活》的实际争端。《日常生活》提供的答案表达了这样的信念,社会变革无法仅仅在宏观尺度上得以实现,进而,人的态度上的改变无论好坏都是所有变革的内在组成部分。”
译者 衣俊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编译局局长。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7年获贝尔格莱德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先后担任黑龙江大学哲学系主任,《求是学刊》主编,黑龙江大学副校长,黑龙江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2007年3月起任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部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2007年4月起担任黑龙江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2010年2月起担任中央编译局局长。现兼任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副会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 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主要著作有:《实践派的探索与实践哲学的述评》、《东欧的新马克思主义》、《现代化...
译者 衣俊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编译局局长。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7年获贝尔格莱德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先后担任黑龙江大学哲学系主任,《求是学刊》主编,黑龙江大学副校长,黑龙江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2007年3月起任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部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2007年4月起担任黑龙江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2010年2月起担任中央编译局局长。现兼任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副会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 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主要著作有:《实践派的探索与实践哲学的述评》、《东欧的新马克思主义》、《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评》、《历史与乌托邦》、《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20世纪的文化批判》、《文化哲学》、《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等。译著:《日常生活》和《宗教与当代西方文化》。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 曾荣获黑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黑龙江省新长征突击手、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等称号,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以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