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城市

联合创作 · 2023-10-07 02:10

直視殖民議題,思考台灣如何解脫。

看殖民者奪走什麼,帶來了什麼?

被殖民者又如何修復、抹去、譴責或讚揚其殖民過往。

殖民,帶來毀滅,還是建設?

「帝國」與「殖民」既非全然的善,亦非全然的惡。作者從擅長的城市史出發,用十個不列顛殖民城市的物質文化發展紋理,來呈現價值觀的變化、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互動、文化的融合與相互影響,以及世局的轉變。

細讀一座城市的複雜性,

才能讓我們走出

對於「殖民」非善即惡的辯論死胡同。

波士頓、橋鎮、都柏林、開普敦、加爾各答、香港、孟買、墨爾本、新德里、利物浦,

本書透過城市佈局與其物質文化,探討那些與日不落帝國有關的意識形態如何化為現實。

本書講的不只是統治與征服的故事,

而是新社會、混和社會的創生。

「波士頓」作為進入不列顛第一塊帝國領土的入口,直到一七七六年美洲革命為止,殖民母國與麻薩諸塞之間都存在著明顯可見的文化聯繫。...

直視殖民議題,思考台灣如何解脫。

看殖民者奪走什麼,帶來了什麼?

被殖民者又如何修復、抹去、譴責或讚揚其殖民過往。

殖民,帶來毀滅,還是建設?

「帝國」與「殖民」既非全然的善,亦非全然的惡。作者從擅長的城市史出發,用十個不列顛殖民城市的物質文化發展紋理,來呈現價值觀的變化、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互動、文化的融合與相互影響,以及世局的轉變。

細讀一座城市的複雜性,

才能讓我們走出

對於「殖民」非善即惡的辯論死胡同。

波士頓、橋鎮、都柏林、開普敦、加爾各答、香港、孟買、墨爾本、新德里、利物浦,

本書透過城市佈局與其物質文化,探討那些與日不落帝國有關的意識形態如何化為現實。

本書講的不只是統治與征服的故事,

而是新社會、混和社會的創生。

「波士頓」作為進入不列顛第一塊帝國領土的入口,直到一七七六年美洲革命為止,殖民母國與麻薩諸塞之間都存在著明顯可見的文化聯繫。

巴貝多的「橋鎮」凸顯出奴隸貿易對不列顛帝國結構,以及後來十七與十八世紀間工業化過程所同時具備的重要性。

「都柏林」則是這個大西洋三角關係中的第三個城市,不僅點出愛爾蘭在不列顛帝國史上的複雜地位,也挑明了十八世紀晚期,倫敦方面在展開更恢弘的全球野心前一統不列顛群島的目標。

與荷蘭人對抗、奪取「開普敦」一事,則是西歐強權在公海各處上演地緣政治鬥爭的縮影。確定了「揮師東進」受到安全保障,東印度公司跟著投入不列顛屬印度的首都「加爾各答」,然後才是不列顛直轄印度時期的開端。

如果加爾各答代表了重商思想,「香港」就是自由貿易的證明,既是自由放任新價值的豐碑,也是不列顛在中國「非正式帝國領土」的敲門磚。分銷中國各地的鴉片成為仰賴的重要財源。罌粟起先來自孟加拉,但等到摩臘婆鴉片到來,孟買也隨之進入了藥物經濟體系。

鴉片與後來的棉產業將「孟買」變成不列顛帝國最早的幾個工業都市之一,應運而生的還有都市衛生與大規模人口移入造成的所有連帶問題。

「墨爾本」則是這個環球商業紐帶上的另一個港口城市,標誌著不列顛帝國體系中金融資本的出現,也凸顯出白種人殖民地在整個殖民蒼穹下獨有的地位。

愛德華時代的不列顛屬印度則關係到權力與權威的展現,世界上沒有哪一座城市在展現這種帝國情節時,能比「新德里」更壯觀,更能顯示出世界史上前所未有的自傲。

「利物浦」象徵著帝國的終結,以及去殖民化過程對一座位於不列顛群島上的殖民城市所帶來的痛苦影響。鮮少有地方比利物浦更能從不列顛的帝國市場與全球影響力中獲益,發展勢頭更強勁,但也沒有別的城市在帝國的終結中損失如此慘重。

作者簡介

崔斯坦‧杭特 Tristram Hunt (1974年5月31日-)

不列顛城市史學家,劍橋大學博士,研究工業時代的城市文化發展與市民認同,是BBC Radio 4與BBC Four等廣播與電視節目的常客,也是王家歷史學會會員。二〇一〇年,時年三十九歲的杭特代表工黨,當選特倫特河畔斯托克中部選區下議院議員,並擔任工黨影子內閣的教育部長。他在二〇一七年急流勇退,於第二任任期中辭職,成為維多利亞阿爾伯特(V&A)博物館館長,在脫歐的背景中拿捏展覽中「本土」與「世界」的平衡。

除本書外,杭特另著有《英格蘭內戰:親筆為證》(The English Civil War: At First Hand)、談維多利亞時代城市的《打造耶路撒冷》(Building Jerusalem),以及《馬克思的大將: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革命生涯》(Marx’s Gen...

作者簡介

崔斯坦‧杭特 Tristram Hunt (1974年5月31日-)

不列顛城市史學家,劍橋大學博士,研究工業時代的城市文化發展與市民認同,是BBC Radio 4與BBC Four等廣播與電視節目的常客,也是王家歷史學會會員。二〇一〇年,時年三十九歲的杭特代表工黨,當選特倫特河畔斯托克中部選區下議院議員,並擔任工黨影子內閣的教育部長。他在二〇一七年急流勇退,於第二任任期中辭職,成為維多利亞阿爾伯特(V&A)博物館館長,在脫歐的背景中拿捏展覽中「本土」與「世界」的平衡。

除本書外,杭特另著有《英格蘭內戰:親筆為證》(The English Civil War: At First Hand)、談維多利亞時代城市的《打造耶路撒冷》(Building Jerusalem),以及《馬克思的大將: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革命生涯》(Marx’s General: The Revolutionary Life of Friedrich Engels)。

譯者簡介

馮奕達

政治大學歷史學系世界史組碩士。專職譯者。譯有《消失在索穆河的士兵》、《世界帝國二千年》、《旅人眼中的亞洲千年史》、《大人的地圖學》、《全球史的再思考》、《帝國與料理》等書,以及若干談二戰戰後殖民地戰犯與日本去帝國化的論文。不知為何,總是逃脫不出帝國與全球史的手掌心。

浏览 5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