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针对近40年海内外史学界对1895年 “公车上书”的质疑和辩难,作者给出明确结论:广义的“公车上书”是指《马关条约》签订后,由政治高层发动、京官们组织操作、各省公车参加的。档案中存有这类上书数十件,共千余人次签名;康、梁的活动是整个“公车上书”链条中的一环。其二是康有为组织的四月初九日在松筠庵的“联省公车上书”,这一活动中途流产。从政治决策的角度来看,前者曾发生些微的政治作用,后者因其“上书”未能递呈而并无作用。
--
本书所收九篇专题考论均系作者根据档案材料,检视先前各说,作出新的认知、补证与修正,明晰了一些关键性的历史细节。
针对 “公车上书”的质疑和辩难,作者明确提出:两个不同概念的“公车上书”,叙史者有必要加以区别。
从观察甲午战后清朝整个保举活动,揭示出当时政情的诸多特点。
重新梳理京师大学堂的初建历史,见出戊戌变法之基本相:以康有为为首的...
针对近40年海内外史学界对1895年 “公车上书”的质疑和辩难,作者给出明确结论:广义的“公车上书”是指《马关条约》签订后,由政治高层发动、京官们组织操作、各省公车参加的。档案中存有这类上书数十件,共千余人次签名;康、梁的活动是整个“公车上书”链条中的一环。其二是康有为组织的四月初九日在松筠庵的“联省公车上书”,这一活动中途流产。从政治决策的角度来看,前者曾发生些微的政治作用,后者因其“上书”未能递呈而并无作用。
--
本书所收九篇专题考论均系作者根据档案材料,检视先前各说,作出新的认知、补证与修正,明晰了一些关键性的历史细节。
针对 “公车上书”的质疑和辩难,作者明确提出:两个不同概念的“公车上书”,叙史者有必要加以区别。
从观察甲午战后清朝整个保举活动,揭示出当时政情的诸多特点。
重新梳理京师大学堂的初建历史,见出戊戌变法之基本相:以康有为为首的激进派,与张之洞、孙家鼐领军的温和派,都在其所宗的“中学”指导下,自行其改革事业,尽管从形式上已尽力模仿泰西、日本。
司员士民为救时而提出外交与军事内容的建策,在今天看来,大多只是救时的偏方,与历史发展的方向并不吻合。
此外,“光绪帝召见张元济”、“康有为移民巴西计划”、“康有为及其党人所拟戊戌奏折”和“康有为自写年谱手稿本阅读报告”诸篇都分别对补订史事缺环、匡正偏见有所推进。
茅海建,澳门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教学与研究领域是中国近现代史。
目前研究专题是戊戌变法史,著有《戊戌变法史事考初集》《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
先前的专题是两次鸦片战争史,著有:《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苦命天子:咸丰帝奕詝》、《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