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政治思想的基礎(卷一):文藝復興
本書追溯了13世紀後期至16世紀結束,即中世紀向近代過渡時期,西方政治思想的發展歷程,是研究這段時期的經典之作。全書共分兩卷,分別探討「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歐洲主要政治思想的學說與流派之淵源和基本內容,以及對近代政治思想的影響。我們現在早已耳熟能詳的一些政治概念,如國家、主權、社會契約和個人的權利等,非但不是與中世紀的政治思想截然相對的,而且是由當時的一些經院學者、人文主義者、羅馬法學家、天主教神學家和宗教改革理論家所率先提出。這些帶有明顯的近代色彩的政治理論觀點,在批判性的吸收和繼承中世紀理論遺產之中,逐漸產生變革而洗去了封建和宗教的色彩,最終孕育了近代西方龐大政治思想體系的重要內容。史金納向來主張,政治思想不能只侷限在研究著名思想家的一些重要著作,應該拓寬視野,考察這些思想家及其學說之特定而具體的歷史時空環境,這即是他獨到的研究方法,注...
本書追溯了13世紀後期至16世紀結束,即中世紀向近代過渡時期,西方政治思想的發展歷程,是研究這段時期的經典之作。全書共分兩卷,分別探討「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歐洲主要政治思想的學說與流派之淵源和基本內容,以及對近代政治思想的影響。我們現在早已耳熟能詳的一些政治概念,如國家、主權、社會契約和個人的權利等,非但不是與中世紀的政治思想截然相對的,而且是由當時的一些經院學者、人文主義者、羅馬法學家、天主教神學家和宗教改革理論家所率先提出。這些帶有明顯的近代色彩的政治理論觀點,在批判性的吸收和繼承中世紀理論遺產之中,逐漸產生變革而洗去了封建和宗教的色彩,最終孕育了近代西方龐大政治思想體系的重要內容。史金納向來主張,政治思想不能只侷限在研究著名思想家的一些重要著作,應該拓寬視野,考察這些思想家及其學說之特定而具體的歷史時空環境,這即是他獨到的研究方法,注重「文本」(text)與「脈絡」(Context)之間的關聯,才能真正理解政治思想出現的社會背景與實質意義。本書就是他研究和解釋歷史文本之法的最佳示範說明。
昆丁.史金納(Quentin Skinner, 1940~)
曾任劍橋大學副校長與近代史欽定教授,現任劍橋大學歷史系欽定教授。英語世界詮釋馬基維利政治思想的名家。代表作是出版於1978年,共兩大卷的《現代政治思想的基礎》,本書資料豐富、分析?密,在西方學術界有極高的評價與影響,曾獲1979年英國沃爾森史學獎(Wolfson Prize),並名列《泰晤士報文學評論副刊》近50年來最具影響力的一百本書之一。史金納與波考克(J.G.A. Pocock)同屬「劍橋學派」,對文藝復興時代的共和主義思潮,以及其後對英國和美國革命的影響提出了開創性的歷史分析,成為引領共和思潮復興的代表性史家,其他著作有:《哲學、政治學與社會》(1972)、《馬基維利》(1981)、《歷史中的哲學》(1984)、《霍布斯哲學中的理性與修辭》(1996)、《自由主義前之自由》(199...
昆丁.史金納(Quentin Skinner, 1940~)
曾任劍橋大學副校長與近代史欽定教授,現任劍橋大學歷史系欽定教授。英語世界詮釋馬基維利政治思想的名家。代表作是出版於1978年,共兩大卷的《現代政治思想的基礎》,本書資料豐富、分析?密,在西方學術界有極高的評價與影響,曾獲1979年英國沃爾森史學獎(Wolfson Prize),並名列《泰晤士報文學評論副刊》近50年來最具影響力的一百本書之一。史金納與波考克(J.G.A. Pocock)同屬「劍橋學派」,對文藝復興時代的共和主義思潮,以及其後對英國和美國革命的影響提出了開創性的歷史分析,成為引領共和思潮復興的代表性史家,其他著作有:《哲學、政治學與社會》(1972)、《馬基維利》(1981)、《歷史中的哲學》(1984)、《霍布斯哲學中的理性與修辭》(1996)、《自由主義前之自由》(1998)、《政治學的視界》(三卷,200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