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的艺术

联合创作 · 2023-09-19 07:16

131 个对抗分心、寻找灵感、发现日常乐趣的练习

每天 10 分钟,让注意力回到正轨

《纽约时报》《纽约客》《卫报》《哈佛商业评论》等权威媒体联袂推荐

美国 2019 年最佳商业图书奖

👀

◎ 编辑推荐

■ 治愈手机时代的“注意力恐慌症”,体会专注的快乐 —— 131 个 对抗分心、寻找灵感、发现日常乐趣的练习。每天 10 分钟,让注意力回到正轨。

■ “拒绝无聊”的行动指南,唤醒沉睡已久的感官,改变你看、听、感知和体验世界的方式 —— 让你在平凡的日常中收获更多新视角和新点子,找回生活的热情与新鲜感。

■ 重塑自我的正念小书,有觉知地活在当下。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物,建立幸福感 —— 正是那些别人没注意到的,而你看到的,塑造了独一无二的你。

■ 知名作者和绘者 —— 作者罗伯·沃克是活跃于《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纽约客》《波士顿环球报》等知名...

131 个对抗分心、寻找灵感、发现日常乐趣的练习

每天 10 分钟,让注意力回到正轨

《纽约时报》《纽约客》《卫报》《哈佛商业评论》等权威媒体联袂推荐

美国 2019 年最佳商业图书奖

👀

◎ 编辑推荐

■ 治愈手机时代的“注意力恐慌症”,体会专注的快乐 —— 131 个 对抗分心、寻找灵感、发现日常乐趣的练习。每天 10 分钟,让注意力回到正轨。

■ “拒绝无聊”的行动指南,唤醒沉睡已久的感官,改变你看、听、感知和体验世界的方式 —— 让你在平凡的日常中收获更多新视角和新点子,找回生活的热情与新鲜感。

■ 重塑自我的正念小书,有觉知地活在当下。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物,建立幸福感 —— 正是那些别人没注意到的,而你看到的,塑造了独一无二的你。

■ 知名作者和绘者 —— 作者罗伯·沃克是活跃于《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纽约客》《波士顿环球报》等知名媒体的记者和作家,绘者是世界顶尖书籍装帧设计师彼得·门德尔桑德。

封面上的“摄像头眼睛”只是换了一种角度,无聊的眼神就变得充满好奇,稍稍调整思路,生活就会与众不同。或许看完这本书后,你会:写出一本开创性小说,创建一个热门公共号,找到一次商机…………又或许,你只是比以前更加清楚:我想要的是什么。

👀

◎ 内容简介

我们该如何看待那些每天都在发生的、平庸琐碎的日常?

又该如何将注意力集中在我们习惯性忽略的事物上?

在这个容易分心的时代,我们的生活终日与手机、电子邮件和社交媒体相连。

研究显示,现代人每隔 6 分钟就要看一下手机,一天要划手机 2500 次!

我们逐渐丧失了专注力,体验和活在当下的能力也慢慢褪去:

我们看,但没看见;听,又没听进心里;

我们一刻不停地想事情,却未曾真正思考过。

面对现代人的注意力恐慌症,《纽约时报》专栏作者罗伯·沃克帮你按下暂停键。

131个对抗分心、寻找灵感、发现日常乐趣的观察练习,

将为你打造灵活的感官接收力,拉近身体与头脑的距离,

最终改变你观看、思考、感受生活的方式,重拾挖掘事物的快乐。

● 每次去超市购物时寻找最奇特的商品

● 凭感觉选择吃饭的餐厅,别去看大众点评

● 寻找城市景观中的数字和最吸引你的颜色

● 偶尔来一个手机静默周,限制自己只能给两个人发信息

● 用一天的时间挑战自己,只说必须说的话

● 别拍照了,画下来

● 在路上随机挑选一个人,跟着他在城市里逛一圈

● 以最艰难的方式到达一个地方,关掉手机导航

● 尝试不要一边吃饭一边看剧,把注意力完全放在吃饭这件事上

● 绘制一张地图,记录你上班路上最无聊的事物

● 录制日常的声音,比如塑料袋挂在树上的沙沙声

● 学着用十分钟欣赏画作而不是短短几秒

每天有意识地引导你的心,看它如何改变你的工作和生活。

按下暂停键,试着不要总是那么有效率,而是努力去拥有更多好奇心吧!

你想看到自己终其一生只在响应别人的要求、不停地从清单上划掉待办事项吗?还是说,你想牢牢把握自主发现的兴奋感—并一再重温这种棒极了的感觉?

书中的 131 个练习,是 131 次快乐的探索。你可以将它付诸行动,或者视其为思维实验。

不管怎样,它们都是 131 个机会,让你去做或思考一些焕然一新、不同以往的事情。

你可以按顺序阅读,也可以在你觉得必要或心血来潮的时候,跳读到任何你想读的内容那里。

尽情选择你想要探索或享受的方方面面。把它当作一次学习经历;或者就像玩一场游戏。本书的设计,便是将选择权留给你。

👀

◎ 媒体评论

应该列入任何创意课程的必修清单。

——《纽约时报》

任何文学艺术工作者、学生、老师、商业人士年度必读。

——《哈佛商业评论》

对抗焦虑的最佳正念指南。

——《卫报》

周末最佳闲逛伴侣。

——《美国新闻周刊》

《观察的艺术》就像是艺术大师约翰·伯格经典之作《观看之道》的实践指南,为现代人提供了有效的提升五感的创意法门。

—— 中国台湾艺评家谢佩霓

《观察的艺术》探讨的其实是阅读——文字与非文字的阅读。这正是我们现在越来越主流的阅读方式,也是一直存在的阅读方式。沃克鼓励我们对世界进行非文字阅读,少一点批判,多一些开放的视野。

—— 莱尼·沙普顿(Leanne Shapton),《留言簿》(Guestbook)与《游泳研究》(Swimming Studies)作者

注意力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一种被我们傻傻浪费掉的资源;注意力也是一块肌肉,一块轻松就能练出来的肌肉。在这本令人耳目一新的实操手册中,罗伯·沃克为我们提供了131 种珍惜并改善专注力的方法。

—— 赛斯·柯丁(Seth Godin),《这就是营销》(This is Marketing)作者

如果你想要过更有趣、更富创造力的生活,首先要做的就是开始更好地关注它。《观察的艺术》中,罗伯·沃克引导读者探索日常生活,我在书中发现了很多“值得一偷”的东西,你也一起来吧。

—— 奥斯汀·克莱恩(Austin Kleon),纽约时报畅销书《像艺术家一样“偷窃”》(Steal Like an Artist)作者

罗伯·沃克延续了约翰·伯格、苏珊·桑塔格和乔治·纳尔逊的观点,引导大家不只是看,而是要看见,并指出两者间的重要区别。他以引人入胜的方式解释了“为什么观察是创新的第一步”。

—— 迈克尔·比鲁特(Michael Bierut),《设计观察家》(Design Observer)杂志联合创始人与《现在你看到了及其他设计散文》(Now You see it and others essays on design)作者

从“一次只做一件事”到“手机静默周”,《观察的艺术》提供了各种妙趣横生又具体可行的策略,让你学会感受身边的世界。这本令人愉悦的生活指南赞扬了“专注力”的重要性,提升我们的感官,引导人们好好过生活。

—— 汤姆·范德比尔特(Tom Vanderbilt),畅销书《交通》(Traffic)与《你可能也会喜欢》(You May Also Like)作者

罗伯·沃克的作品一直很精彩,因为他独具匠心,能注意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东西。在这本新书里,他基本上把他所有的观察秘诀都传授给了大家。

—— 瑞安·霍利迪(Ryan Holiday),畅销书《自我是敌人》(Ego is the Enemy)与《障碍是道路》(The Obstacle is the way)作者

👀 著者简介

罗伯·沃克(Rob Walker),专栏作家与记者,活跃于设计、科技、商业、艺术等领域,文章常刊登于《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纽约客》《波士顿环球报》等知名媒体。著有《重要对象》(Significant Objects)和《买入》(Buying in)。他也同时任教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设计硕士班,目前居住美国新奥尔良市。

彼得·门德尔桑德(Peter Mendelsund),世界顶尖书籍装帧设计师。美国克诺夫出版社(Alfred A. Knopf)艺术副总监,万神殿书局(PantheonBooks)艺术总监。至今他已经为600多本书籍指导和设计封面,《纽约时报》称他为“如今活跃着的最顶尖的设计师”。《华尔街日报》称他的作品为“当代小说封面中最具辨识度与代表性的设计”。他同时也是钢琴演奏家和经典文学名著爱好者。

奥利弗·芒戴( Oliv...

👀 著者简介

罗伯·沃克(Rob Walker),专栏作家与记者,活跃于设计、科技、商业、艺术等领域,文章常刊登于《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纽约客》《波士顿环球报》等知名媒体。著有《重要对象》(Significant Objects)和《买入》(Buying in)。他也同时任教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设计硕士班,目前居住美国新奥尔良市。

彼得·门德尔桑德(Peter Mendelsund),世界顶尖书籍装帧设计师。美国克诺夫出版社(Alfred A. Knopf)艺术副总监,万神殿书局(PantheonBooks)艺术总监。至今他已经为600多本书籍指导和设计封面,《纽约时报》称他为“如今活跃着的最顶尖的设计师”。《华尔街日报》称他的作品为“当代小说封面中最具辨识度与代表性的设计”。他同时也是钢琴演奏家和经典文学名著爱好者。

奥利弗·芒戴( Oliver Munday),美国知名平面设计师,常年为《纽约客》《纽约时报》《大西洋》《时代》等出版物设计插图。曾在美国克诺夫出版社担任艺术总监,目前有一个独立的设计工作室。他的作品追求“能让你停下来多想一会儿的东西”。他创作的插画、海报和封面引起了人们对众多社会问题的关注。

👀 译者简介

斯然畅畅,2020年获得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史博士学位,曾任职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现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翻译作品有《视觉文化》《谁的文化?—博物馆的承诺以及关于文物的论争》《1985年以来的当代艺术理论》等。

浏览 14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