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蘭傳
貝嶺認為:「策蘭是二十世紀最深的詩人,也是二十世紀最傷的詩人。」
保羅•策蘭(Paul Celan,1920-70, 原名Paul Antschel) 是1950-60年代德國著名戰後詩人及德文譯者。策蘭1920年出生於羅馬尼亞小鎮伽諾維茲(Czernowitz)中的一個德裔猶太家庭。由於二次大戰戰事及猶太人身分之故,他必需被迫中斷學業並在羅馬尼亞的勞動集中營裡度過年輕歲月。戰爭結束後,策蘭定居於巴黎並成為巴黎大學的德文講師。策蘭雖然一生大部分時間並不住在德國,但卻成為戰後重要德文創作詩人。其作品如死亡賦格(Todesfuge,出自1952年出版的詩集Mohn und Gedächtnis中)深受法國超現實主義及個人殘酷戰爭經歷影響,詩中充滿誨澀、難解之隱喻辭藻,並充滿絕望、悲觀、憂愁之情境。基於這種深切的負面思緒,策蘭竟於1970年4月投塞納河自盡...
貝嶺認為:「策蘭是二十世紀最深的詩人,也是二十世紀最傷的詩人。」
保羅•策蘭(Paul Celan,1920-70, 原名Paul Antschel) 是1950-60年代德國著名戰後詩人及德文譯者。策蘭1920年出生於羅馬尼亞小鎮伽諾維茲(Czernowitz)中的一個德裔猶太家庭。由於二次大戰戰事及猶太人身分之故,他必需被迫中斷學業並在羅馬尼亞的勞動集中營裡度過年輕歲月。戰爭結束後,策蘭定居於巴黎並成為巴黎大學的德文講師。策蘭雖然一生大部分時間並不住在德國,但卻成為戰後重要德文創作詩人。其作品如死亡賦格(Todesfuge,出自1952年出版的詩集Mohn und Gedächtnis中)深受法國超現實主義及個人殘酷戰爭經歷影響,詩中充滿誨澀、難解之隱喻辭藻,並充滿絕望、悲觀、憂愁之情境。基於這種深切的負面思緒,策蘭竟於1970年4月投塞納河自盡,結束五十載的人生。
策蘭一生性格憂鬱,但在西方文壇為人樂道的莫過於和奧地利女作家巴赫曼(Ingeborg Bachmann,1926-73)10年間斷斷續續的戀情。雖然當時兩位才子佳人的戀情以分離收場、而兩人也分別因意外結束短暫人生(巴赫曼於1975年因火災死於羅馬寓所中)。但兩者其間的書信來往及日記卻成為記錄策蘭短暫愉快歲月的見證。
相关介绍:http://www.judentum-projekt.de/persoenlichkeiten/liter/paulcelan/index.html
1941年生於德國薩克森州(Sachsen)西部的開姆尼茨(Chemnitz),1968年起任教於德國圖賓根大學(Universit Tübingen),1978年起任德國不萊梅大學(Universit Bremen)近代文學與文化史教授,亦在美國、法國巴黎、義大利都靈等地的多所大學任客座教授。埃梅里希專研德國文學、歷史與哲學,他在日爾曼語言文學、民俗學史、流亡文學、前東德文學等方面均有著作出版,有關策蘭的著述亦發表於1987年創刊的《策蘭年鑒》(Celan-Jahrbuch,Heidelberg:C.Winter Universit?tsverlag)及1949年創刊的文學雙月刊《意義與形式》(Sinn und Form,etc., Rütten & Loening)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