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咏
本书以中央乐团的成立、发展、变化直至结束历史使命的时间为脉络,记录中央乐团四十年的风雨历程。
这部七十余万字的巨作,读后有震撼,也让人思索。文中大量涉及到中央乐团乃至中国文艺界几十年的风雨,特别是在思想观念上的争议。无论是最初建团时的“土洋之争”,还是中央交响乐团与“国交”之争,实际上都是对中国交响乐如何发展、如何持续发展的思想分歧,这种分歧不仅是对交响乐团,更贯穿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之路。这是一部集体传记,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个侧面。
为了深入了解中央乐团这一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国家级交响乐团四十年的发展历程、兴衰变迁,作者在十年间走访了二十位指挥、四十多位当年的老乐师、行政人员、作曲家以及与中央乐团有过合作的音乐家等一百多位见证历史的相关人物,其中包括年逾耄耋的前文化部部长周巍峙。在大规模的采访之外,他还遍阅有关图书、报刊,常年在京港两地图书馆搜集资料...
本书以中央乐团的成立、发展、变化直至结束历史使命的时间为脉络,记录中央乐团四十年的风雨历程。
这部七十余万字的巨作,读后有震撼,也让人思索。文中大量涉及到中央乐团乃至中国文艺界几十年的风雨,特别是在思想观念上的争议。无论是最初建团时的“土洋之争”,还是中央交响乐团与“国交”之争,实际上都是对中国交响乐如何发展、如何持续发展的思想分歧,这种分歧不仅是对交响乐团,更贯穿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之路。这是一部集体传记,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个侧面。
为了深入了解中央乐团这一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国家级交响乐团四十年的发展历程、兴衰变迁,作者在十年间走访了二十位指挥、四十多位当年的老乐师、行政人员、作曲家以及与中央乐团有过合作的音乐家等一百多位见证历史的相关人物,其中包括年逾耄耋的前文化部部长周巍峙。在大规模的采访之外,他还遍阅有关图书、报刊,常年在京港两地图书馆搜集资料,在此过程中愈发感觉到为中央乐团写史的意义所在,“这是个被遗忘的艺术宝库,它记载着20世纪下半叶交响乐艺术在神州大地整整四十年不寻常的发展经历。从广义上来说,中央乐团的四十年记载了中国知识分子自晚清构建新文化的延伸”。作者十年著一书,可谓呕心沥血。本书被评为“亚洲周刊2009年十大好书”。
附中央乐团经典录音CD一张,铭刻了中央乐团的辉煌,弥足珍贵。
周光蓁,祖籍浙江衢县,澳门出生、香港长大。对音乐史的兴趣始于檀香山夏威夷大学研究院,分别跟随郭颖颐教授和巴巴拉•史密夫 (Barbara Smith) 教授学习中国文化史和民族音乐史。曾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讲授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并担任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副所长。现为香港大学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名誉研究员、《亚洲周刊》音乐评论栏目主持、《南华早报》资深作家、美国权威古典音乐网站Musical America大中华地区评论员、香港艺术节《阅艺》杂志特约作家、香港电台节目顾问及第四台乐评主持、香港艺术发展局审批员等。2010年获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颁发嘉许状,表扬积极促进文化艺术,贡献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