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皇族

联合创作 · 2023-09-27 05:45

清代是滿洲統治者被「漢化」的王朝嗎?

New Qing History──「新清史四書」首部代表鉅作

「清帝國不是對中國王朝的循環和複製。」

挑戰中華民族王朝史觀、探究清帝國宮廷治理真相

清史學界長達二十年的史學論辯,引發中國「新帝國主義」史學的政治評價

漢人視角vs.滿洲人視角

何炳棣 vs. 羅友枝

《捍衛漢化:駁羅友枝之〈再觀清代〉》(1998)----《再觀清代》(1995)

中國王朝史觀 vs. 跨內亞&東亞帝國史觀

異族征服中國後最終「漢化」(Sinicization) vs. 「漢化」不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20世紀漢民族主義者對中國歷史的詮釋」 vs. 來自新清史的反擊

關於清史的疑問,可能出自漢人本位,如從滿洲人視角出發,則根本不是問題!

◆康熙為何立太子、再廢太子?中國式的嫡長子繼承制為何在大清無法推行?而大清又是如何最後形...

清代是滿洲統治者被「漢化」的王朝嗎?

New Qing History──「新清史四書」首部代表鉅作

「清帝國不是對中國王朝的循環和複製。」

挑戰中華民族王朝史觀、探究清帝國宮廷治理真相

清史學界長達二十年的史學論辯,引發中國「新帝國主義」史學的政治評價

漢人視角vs.滿洲人視角

何炳棣 vs. 羅友枝

《捍衛漢化:駁羅友枝之〈再觀清代〉》(1998)----《再觀清代》(1995)

中國王朝史觀 vs. 跨內亞&東亞帝國史觀

異族征服中國後最終「漢化」(Sinicization) vs. 「漢化」不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20世紀漢民族主義者對中國歷史的詮釋」 vs. 來自新清史的反擊

關於清史的疑問,可能出自漢人本位,如從滿洲人視角出發,則根本不是問題!

◆康熙為何立太子、再廢太子?中國式的嫡長子繼承制為何在大清無法推行?而大清又是如何最後形成獨特的權利繼承制度?

◆為何大清沒有漢人朝廷的后戚干政?孝莊太后聯合皇叔執政的滿清模式,如何在慈禧再度上演?

◆滿洲人為什麼能建立囊括漢人、蒙古人、回回、西藏人在內的龐大多元民族帝國?多元文化政策起到了什麼作用?

◆漢人建立的王朝嚴厲禁止皇族參與國事,為何大清卻採取完全相反的策略,而且把公主的蒙古駙額也納入?

◆中國式王朝只有一座都城,而滿清皇帝(大汗)為何在熱河、紫禁城和郊區花園裡移動辦公?

◆為何與宗室、旗務和內亞軍務有關的文件只能以滿文書寫?滿文史料只是漢文的簡單抄錄,還是隱藏著不為中國文官系統的官僚們所不知道的秘密?

「清統治者從來沒有放棄他們的滿洲認同。當政治上有利的時候,他們就採用漢人的習俗;當無助於他們實現政治目標時,他們就拒絕這些習俗。」──羅友枝 | 本書作者

傳統歷史教育中的中國史,都是採用以「漢族」為主體,將中國歷史視為朝代興衰更迭的過程。事實上,「清」之所以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帝國,原因正在於「它並不是漢人的王朝」。滿洲人的統治在許多政策上都與中國王朝完全相異,這些「滿洲的統治特色」才是大清帝國之所以成就的關鍵。本書描述和分析了大清滿洲宮廷,除了服飾、語言、文化政策等鮮明的滿洲風情外,也非常深入地剖析了清廷內部的權利體系和組織運作,指出滿洲統治者在哪些地方承襲了中國王朝制度,哪些地方強烈捍衛自己原本的政治制度,又在哪些地方進行折衷和變通,而這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強化自己作為少數族群如何對多數漢人族群加以統治。

把大清視為古代中國邁向近代國家的一個階段的觀點,是中華民族主義的奇特思想,不符合大清統治者的真實樣貌。清的統治模式不是民族國家,統治目標也不是建構一個單一民族認同,而是允許多元文化在一個鬆散的帝國之內共存。清的統治之所以成功,關鍵是針對帝國之內亞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採取富有彈性的不同文化政策的能力。只有重新用滿洲統治者的視角瞭解「清」,才能理解「中國」為何是現在的樣貌。

羅友枝

美國哈佛大學遠東歷史與語言組博士、匹茲堡大學中國史特聘教授榮退,專長為清史研究。1996年就任美國亞洲學會主席時發表的演說:〈再觀清代:清代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被視為「新清史」(New Qing History)學派確立的宣言,掀起了中國史學界持續不斷的論爭,影響力至今不墜。近年則持續主張消弭傳統線性的中原王朝史觀,將中國史放入更廣大的區域史與世界史之中。

譯者簡介

周衛平(女)

1973年生於新疆伊寧,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副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高級訪問學者。主要從事中國邊疆學、新疆歷史與現狀研究。代表作有:《清代新疆官制邊吏研究》、《中國新疆的治理》等。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