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一代「香港」文人 : 雙

联合创作 · 2023-09-16 16:23

「中國戲」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就被知識分子視作中國與西方建交的橋樑,雙語作家熊式一以民間故事和京劇為藍本創作的英文話劇《寶川夫人》更從1934年開始在英國掀起「中國」熱,成功地向西方國家展示中國的文化面向。1950年代末,熊式一從倫敦移居香港,爾後高度參與本地戲劇及文藝活動,尤熱切地翻譯改寫「英國戲」供「中英學會中文戲劇組」搬演。按時地劃分熊式一的創作生涯,他在英國積極以英文撰寫「中國戲」,在香港則轉為以中文撰寫「英國戲」。綜觀既有研究,歷來最受關注的獨有熊式一的英文劇本及其翻譯,他寫於香港的劇作或礙於資料匱乏而未受重視。本書透過重新挖掘文獻資料和深入分析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珍藏的手抄藍印劇本,不但要擴展昔日研究的寬度,還能相對整全地呈現熊式一的跨國、跨地域創作歷程,充分彌補前人研究之缺失。

本書歸入跨文化翻譯研究領域,視熊式一及其作品為理解香港中、英...

「中國戲」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就被知識分子視作中國與西方建交的橋樑,雙語作家熊式一以民間故事和京劇為藍本創作的英文話劇《寶川夫人》更從1934年開始在英國掀起「中國」熱,成功地向西方國家展示中國的文化面向。1950年代末,熊式一從倫敦移居香港,爾後高度參與本地戲劇及文藝活動,尤熱切地翻譯改寫「英國戲」供「中英學會中文戲劇組」搬演。按時地劃分熊式一的創作生涯,他在英國積極以英文撰寫「中國戲」,在香港則轉為以中文撰寫「英國戲」。綜觀既有研究,歷來最受關注的獨有熊式一的英文劇本及其翻譯,他寫於香港的劇作或礙於資料匱乏而未受重視。本書透過重新挖掘文獻資料和深入分析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珍藏的手抄藍印劇本,不但要擴展昔日研究的寬度,還能相對整全地呈現熊式一的跨國、跨地域創作歷程,充分彌補前人研究之缺失。

本書歸入跨文化翻譯研究領域,視熊式一及其作品為理解香港中、英跨文化交流的起點,事實上,熊式一橫越中國大陸、倫敦及香港的創作歷程,正能容讓我們反思中國知識分子的身分定位。

陳曉婷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哲學博士、性別研究哲學碩士、文化研究學士;香港大學中國語言文學文科碩士;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純藝術(繪畫)學士。香港中文大學2020—2021 金禧天庶獎學金(香港文學) 得主,主要研究方向為跨文化翻譯、戲劇及文學改編、中國地方戲曲(粤劇) 電影及表演文化,代表著作《無頭‧神怪‧紮腳——藝術旦后余麗珍》專研香港名伶余麗珍及其神怪粵劇戲曲片。曾獲香港電影*料館邀請策劃影展及講座,並多次擔任該館映後談嘉賓,向公眾介紹香港文化及戲曲電影藝術。另恆常以筆名「辛黛林」撰寫劇評和導賞文章,作品可見於《明報》副刊世紀粤劇力專欄、《中國演員》雜誌和各大網媒平台。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