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源
传统「说文学」之所以举步维艰,很难有所突破,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有二:一是宗许思想太重,始终难逃许说的束缚;二是未能有效地利用古文字材料,特别是在清代金文材料已经相当丰富的情况下,仍未能意识到金文对古文字研究的意义。由于受这些因素的局限,传统「说文学」家之六书研究日臻繁复,文字说解却很多都迂曲难通,字源学也被局限于对《说文》部首的研究。二十世纪初,在孙论让、罗振玉、王国维等学者的带动下,掀起了甲骨文、金文研究的热潮,真正意义上的古文字学纔逐渐形成。孙论让的偏旁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的提出,为新文字学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林义光的《文源》就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诞生的。
林义光(?-1932),字药园,福建闽侯人。长于古文字研究。早年毕业于外交部译学馆,先后在清华学校任国文教员、北平中国大学、师范大学任讲师。与杨树达有书信交往。徐文镜《古籀汇编·序》称:“闽侯林药园与邹安、方若、容庚、商承祚都是清末民初研究古籀的名家。”著作有《文源》、《诗经通解》等。其中以《文源》最为人称道。
由于作者早逝,《文源》很少有人问津,作者的生平资料也极少。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古文字学的蓬勃发展,《文源》日益受到当代许多著名学者的关注,引用《文源》的文章相当多。然而,很少有人专门去研究它。拙文旨在阐发,《文源》的学术价值,同时对林义光在古文字学上的贡献作出一定的评价。因此,我比较重视利用现当代古文字研究成果来验证《文源》,从继承和发展的角度探讨林义光对古文字学理论的发展和创新。研究结果证明,林义光在六书理论上颇有创获,这表现在:一、他最早...
林义光(?-1932),字药园,福建闽侯人。长于古文字研究。早年毕业于外交部译学馆,先后在清华学校任国文教员、北平中国大学、师范大学任讲师。与杨树达有书信交往。徐文镜《古籀汇编·序》称:“闽侯林药园与邹安、方若、容庚、商承祚都是清末民初研究古籀的名家。”著作有《文源》、《诗经通解》等。其中以《文源》最为人称道。
由于作者早逝,《文源》很少有人问津,作者的生平资料也极少。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古文字学的蓬勃发展,《文源》日益受到当代许多著名学者的关注,引用《文源》的文章相当多。然而,很少有人专门去研究它。拙文旨在阐发,《文源》的学术价值,同时对林义光在古文字学上的贡献作出一定的评价。因此,我比较重视利用现当代古文字研究成果来验证《文源》,从继承和发展的角度探讨林义光对古文字学理论的发展和创新。研究结果证明,林义光在六书理论上颇有创获,这表现在:一、他最早提出了“形变指事”、“二重形声”等课题;二、在形声字的来源问题的研究中取得丰硕的成果;三、较为科学地阐发转注、假借造字之旨。他特别重视音在文字产生、演变和发展中的作用,把音作为古文字研究的钥匙,因而在很多重要问题上能有所突破。他还对“古今字”、“同字分化”、“讹变”等古文字形体演变规律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