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的去魔化:18世纪的欧洲与亚洲帝国

联合创作 · 2023-10-08 18:28

莱布尼茨奖(2010)、格尔达•汉高奖(2012)、汤因比奖(2017)获得者于尔根•奥斯特哈默作品。许倬云、杨照撰文推荐。

启蒙时期的世界观与求知欲促使欧洲人接触陌生的亚洲,欧洲不断和同时代的亚洲互相比较,借以寻得自己的定位,从而逐渐从亚洲的优势中解放出来。

《亚洲的去魔化》呈现的正是在18世纪这段知识系统大变动的历史时期,欧洲人与亚洲知识、亚洲印象纠缠的过程。

欧洲在这个世纪深入认识亚洲,原本神秘奇幻的国度现在成了清晰的客体,这种知识上的去魔化令欧洲获得了一种至今依然挥之不去的优越与自大感。奥斯特哈默的研究呈现出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难题,对今日的世界来说,这段历史为不同文化的互相理解及冲突沟通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亚洲的去魔化》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帮助我们深入到18世纪欧洲知识世界里。……可以回头借此对亚洲自我历史认知与欧洲的想象建构,对这段西...

莱布尼茨奖(2010)、格尔达•汉高奖(2012)、汤因比奖(2017)获得者于尔根•奥斯特哈默作品。许倬云、杨照撰文推荐。

启蒙时期的世界观与求知欲促使欧洲人接触陌生的亚洲,欧洲不断和同时代的亚洲互相比较,借以寻得自己的定位,从而逐渐从亚洲的优势中解放出来。

《亚洲的去魔化》呈现的正是在18世纪这段知识系统大变动的历史时期,欧洲人与亚洲知识、亚洲印象纠缠的过程。

欧洲在这个世纪深入认识亚洲,原本神秘奇幻的国度现在成了清晰的客体,这种知识上的去魔化令欧洲获得了一种至今依然挥之不去的优越与自大感。奥斯特哈默的研究呈现出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难题,对今日的世界来说,这段历史为不同文化的互相理解及冲突沟通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亚洲的去魔化》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帮助我们深入到18世纪欧洲知识世界里。……可以回头借此对亚洲自我历史认知与欧洲的想象建构,对这段西方逐步凌驾东方的过程,有更深入更细腻的把握。

——杨照

《亚洲的去魔化》一书概念清晰、风格典雅。……这部作品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了亚洲文化与一个已经变得陌生的18世纪欧洲。

——斯特凡•布拉肯西克(Stefan Brakensiek)

于尔根•奥斯特哈默(Jürgen Osterhammel),1952年生,曾在伦敦德国史研究所和弗莱堡大学工作,现为康茨坦茨大学近现代史教授。他出版过大量有关18世纪以来的欧亚历史著作。他的下列作品也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Die Verwandlung der Welt: eine Geschichte des 19. Jahrhunderts)《中国与世界社会》(China und die Weltgesellschaft);《中国革命:1925年5月30日,上海》(Shanghai, 30. Mai 1925. Die chinesische Revolution)。目前,他正在从事20世纪的去殖民化史研究,并和入江昭(Akira Iriye)合作主编《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6卷...

于尔根•奥斯特哈默(Jürgen Osterhammel),1952年生,曾在伦敦德国史研究所和弗莱堡大学工作,现为康茨坦茨大学近现代史教授。他出版过大量有关18世纪以来的欧亚历史著作。他的下列作品也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Die Verwandlung der Welt: eine Geschichte des 19. Jahrhunderts)《中国与世界社会》(China und die Weltgesellschaft);《中国革命:1925年5月30日,上海》(Shanghai, 30. Mai 1925. Die chinesische Revolution)。目前,他正在从事20世纪的去殖民化史研究,并和入江昭(Akira Iriye)合作主编《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6卷本)。

译者简介

刘兴华,德国波恩大学历史系博士生。游学德国多年,热爱旅行,性嗜书,现从事出版工作。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