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作为艺术
这本书是一本树立标准的书。它支持人们至今在为通过完整、生动的形象来反映我们的世纪而进行的努力。本书将把前人经验中得出的某些原则传留给为此而献身的新的一代——他们热烈参加电影俱乐部的放映活动、力筹私资拍片、进行业余拍片试验、在广告和电视节目里偷运私货,或者经常向大制片公司进行试探。为了保存标准而进行努力是值得的。如今已经成为受人景仰的新现实主义导演或编剧的那批意大利学生,曾在三十年代里备受法西斯主义的折磨。他们当时不得不另找出路,像中世纪经院学者那样狂热地献身于对电影艺术的古典作品和电影理论著作的研究。如果他们没有在那些年代里积累了丰富的学识和求精的思想,那么他们的想像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决不能结出这样卓越的果实。他们的论著征引广博而精到。
本书在西方电影理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作者是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他从心理学角度细密分析并总结了无声电影的实践经验,时...
这本书是一本树立标准的书。它支持人们至今在为通过完整、生动的形象来反映我们的世纪而进行的努力。本书将把前人经验中得出的某些原则传留给为此而献身的新的一代——他们热烈参加电影俱乐部的放映活动、力筹私资拍片、进行业余拍片试验、在广告和电视节目里偷运私货,或者经常向大制片公司进行试探。为了保存标准而进行努力是值得的。如今已经成为受人景仰的新现实主义导演或编剧的那批意大利学生,曾在三十年代里备受法西斯主义的折磨。他们当时不得不另找出路,像中世纪经院学者那样狂热地献身于对电影艺术的古典作品和电影理论著作的研究。如果他们没有在那些年代里积累了丰富的学识和求精的思想,那么他们的想像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决不能结出这样卓越的果实。他们的论著征引广博而精到。
本书在西方电影理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作者是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他从心理学角度细密分析并总结了无声电影的实践经验,时刻提醒创作者避免在创作实践中脱离艺术的必要性去滥用电影的技术进步。此外,本书对电影技巧进行分类研究的方法为后来的电影文法理论创立了一个先例,成为这个理论学派的一部奠基性
鲁道夫•爱因汉姆Rudolf Arnheim(1904年7月15日 — 2007年6月9日)原籍德国的心理学家、美学家。早年在柏林大学攻读心理学。1939年移居美国,在哈佛大学任艺术心理学教授。
爱因汉姆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电影,电影研究只是他的艺术心理学研究范畴的一个组成部分。他的电影理论活动集中在30年代,移居美国之后基本放弃。他的主要电影论著是《电影作为艺术》一书,初版于1932年,次年即被译成英文,改名为《电影》,后经作者修正和删节,1957年时重新发表。除此之外,他在30年代还写了十几篇有关电影的论文。
爱因汉姆认为,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归根结蒂是在感性上对形式的把握,对它们的研究应当通过心理学的途径。从这一根本观点出发,他把艺术与现实之间的不同一性视为艺术的源泉,认为艺术潜力的发挥即在于艺术地运用这种不同一性。就电影来说,他将电影形象与现实事物...
鲁道夫•爱因汉姆Rudolf Arnheim(1904年7月15日 — 2007年6月9日)原籍德国的心理学家、美学家。早年在柏林大学攻读心理学。1939年移居美国,在哈佛大学任艺术心理学教授。
爱因汉姆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电影,电影研究只是他的艺术心理学研究范畴的一个组成部分。他的电影理论活动集中在30年代,移居美国之后基本放弃。他的主要电影论著是《电影作为艺术》一书,初版于1932年,次年即被译成英文,改名为《电影》,后经作者修正和删节,1957年时重新发表。除此之外,他在30年代还写了十几篇有关电影的论文。
爱因汉姆认为,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归根结蒂是在感性上对形式的把握,对它们的研究应当通过心理学的途径。从这一根本观点出发,他把艺术与现实之间的不同一性视为艺术的源泉,认为艺术潜力的发挥即在于艺术地运用这种不同一性。就电影来说,他将电影形象与现实事物之间的这种不同一性归结为:立体变成平面;深度感减弱;运用人工照明和没有彩色;画面大小随观众与银幕的距离不同而变异;时间和空间的连续并不存在;只存在视觉经验。后来,他又把这6点进一步概括成3点: 视觉可见性; 照相纪录性; 蒙太奇。
爱因汉姆对电影形像特性的研究结论是以无声电影为根据的,然而电影技术的发展,主要是有声电影和彩色电影的发明,并没有使他因此改变结论。相反地,他在1957年修订重版《电影作为艺术》一书时,还强化了他的维护无声电影的立场,猛烈反对有声、彩色等一切电影技术上的进步现象。然而,由于电影技术的进步并未改变视觉形像在电影中的主要地位,因此,爱因汉姆对无声电影的艺术经验的细致研究和总结,仍然受到人们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