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戀人
一九四九年四月六日,軍警直接進入台北兩所大學的校園,集體逮捕了數百名住宿學生,史稱四六事件。長久以來,此一事件被刻意遺忘。作者長期採集事件親歷者的口述證言,也調查研究了各種檔案材料,以小說形式呈現了歷史的現場,還原了事件的真實面貌。
四六事件發生在一九五○年春天,近因是台大、師範學院(今天的台灣師範大學)學生社團領袖抗議警察拘押騎單車雙載學生所引起的,遠因則是軍警單位早已對這幾個社團很不滿,因為這幾個社團領袖經常帶領學生罷課遊行示威,大搞學運。倘若事情發生在今天,一陣風頭過去也就算了,偏偏那時國民黨政府和共產黨內戰連連失利,打算退守台灣,因此不容台灣有任何異聲,而這群學生卻是高呼反內戰、反饑餓,儼然共產黨同路人的姿態,因此打壓力道自然加大,搞得那群學運人士死的死、逃的逃。
到了一九九○年終於有人注意到這起事件,且當年的涉案分子也出面要求平反,這才慢慢...
一九四九年四月六日,軍警直接進入台北兩所大學的校園,集體逮捕了數百名住宿學生,史稱四六事件。長久以來,此一事件被刻意遺忘。作者長期採集事件親歷者的口述證言,也調查研究了各種檔案材料,以小說形式呈現了歷史的現場,還原了事件的真實面貌。
四六事件發生在一九五○年春天,近因是台大、師範學院(今天的台灣師範大學)學生社團領袖抗議警察拘押騎單車雙載學生所引起的,遠因則是軍警單位早已對這幾個社團很不滿,因為這幾個社團領袖經常帶領學生罷課遊行示威,大搞學運。倘若事情發生在今天,一陣風頭過去也就算了,偏偏那時國民黨政府和共產黨內戰連連失利,打算退守台灣,因此不容台灣有任何異聲,而這群學生卻是高呼反內戰、反饑餓,儼然共產黨同路人的姿態,因此打壓力道自然加大,搞得那群學運人士死的死、逃的逃。
到了一九九○年終於有人注意到這起事件,且當年的涉案分子也出面要求平反,這才慢慢浮出檯面。作者研究了當年的各種資料、口述歷史,重新還原真相,雖以小說形式呈現,可是有根有據,絕非向壁虛造。他除了真實呈現之外,也點出了現代人為了政治目的,曲解了當年學子的心思,美其名是為他們平反,其實根本是在斷章取義。這本小說的可貴之處,就在於樸實地重現了二十歲的孩子熱血的情感,他們當年毫無政治企圖。
藍博洲,1960年生於台灣苗栗。輔仁大學法文系畢業。曾任職《人間》雜誌,時報出版公司特約主編,中央大學「新銳文化工作坊」主持教授,TVBS《台灣思想起》製作人,東華大學駐校作家,現專事寫作。1983年開始寫小說。1985年以短篇小說〈喪逝〉獲時報文學獎。1989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說集《旅行者》。2002年出版長篇小說《藤纏樹》,獲當年《中國時報》年度十大好書獎、《聯合報》年度最佳書獎。
出版作品:長篇小說《一個青年小說家的誕生》、《藤纏樹》,報導文學《消失在歷史迷霧中的作家身影》、《幌馬車之歌》等; 歷史報導《紅色客家人》、《台灣好女人》、《麥浪歌詠隊》、《共產青年李登輝》、《天未亮 ── 追憶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尋訪被湮滅的台灣史與台灣人》、《日據時期台灣學生運動,1913-1945年》、《白色恐怖》、《沉屍、流亡、二二八》、《紅色客家庄》、《...
藍博洲,1960年生於台灣苗栗。輔仁大學法文系畢業。曾任職《人間》雜誌,時報出版公司特約主編,中央大學「新銳文化工作坊」主持教授,TVBS《台灣思想起》製作人,東華大學駐校作家,現專事寫作。1983年開始寫小說。1985年以短篇小說〈喪逝〉獲時報文學獎。1989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說集《旅行者》。2002年出版長篇小說《藤纏樹》,獲當年《中國時報》年度十大好書獎、《聯合報》年度最佳書獎。
出版作品:長篇小說《一個青年小說家的誕生》、《藤纏樹》,報導文學《消失在歷史迷霧中的作家身影》、《幌馬車之歌》等; 歷史報導《紅色客家人》、《台灣好女人》、《麥浪歌詠隊》、《共產青年李登輝》、《天未亮 ── 追憶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尋訪被湮滅的台灣史與台灣人》、《日據時期台灣學生運動,1913-1945年》、《白色恐怖》、《沉屍、流亡、二二八》、《紅色客家庄》、《消逝在二二八迷霧中的王添灯》、《消失的台灣醫界良心》、《尋找祖國三千里》、《老紅帽》、《台共黨人的悲歌》; 散文《戰風車 ── 一個作家的選戰記事》、《你是什麼派》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