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tterns of Intention
An enquiry into the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of pictures, theoretical and also with practical analysis of various paintings. Paperback, 147 pages, illus with black and white plates, VG. Bookseller Inventory
迈克尔・巴克森德尔[MichaelBaxandall],英国文化史家和批评家。1933年8月18日生于英国威尔士南部。1955年入剑桥大学攻读古典文学,后师从于利维斯[F.R.Leavis]研究英国文学。 1955年至1958年游学于意大利和德国,历任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雕刻建筑部副主任和瓦尔堡研究院研究员。1981年成为瓦尔堡研究院“古典传统史教授”。1986年兼任美国加洲大学伯克利分校艺术史教授。这是他在该领域担任的第一个专业职位。巴克森德尔毕生致力于研究文化史与批评的关系,其着眼点落实在语言对视觉习惯和技巧的制约上。著作有:《乔托与修辞学》(1971年)、《15世纪意大利的绘画与经验:图画风格的社会史入门》(1972年)、《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椴木雕刻》(1980年)、《意图的模式:关于图画的历史说明》(1985年)、《提也波罗和绘画智巧...
迈克尔・巴克森德尔[MichaelBaxandall],英国文化史家和批评家。1933年8月18日生于英国威尔士南部。1955年入剑桥大学攻读古典文学,后师从于利维斯[F.R.Leavis]研究英国文学。 1955年至1958年游学于意大利和德国,历任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雕刻建筑部副主任和瓦尔堡研究院研究员。1981年成为瓦尔堡研究院“古典传统史教授”。1986年兼任美国加洲大学伯克利分校艺术史教授。这是他在该领域担任的第一个专业职位。巴克森德尔毕生致力于研究文化史与批评的关系,其着眼点落实在语言对视觉习惯和技巧的制约上。著作有:《乔托与修辞学》(1971年)、《15世纪意大利的绘画与经验:图画风格的社会史入门》(1972年)、《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椴木雕刻》(1980年)、《意图的模式:关于图画的历史说明》(1985年)、《提也波罗和绘画智巧》(1994年,与阿尔珀斯[Svetlana Alpers]合作)、《投影与启蒙运动》 (1995年)。其中《15世纪意大利的绘画与经验》和《意图的模式》两书在艺术史界的影响最大,甚至波及到西方中国艺术史的领域。高居翰等人运用其方法,结出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