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中国的族群认同

联合创作 · 2023-09-27 14:33

唐代是中华民族的关键转变期,最终为中国现代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唐代中国与亚洲内陆的关系密切,与当时的突厥、吐蕃、日本、朝鲜、东南亚、波斯、阿拉伯等地的各民族关系极其复杂,其处理方式凸显了中央政府高超的政治能力。

大唐盛世令人神往,民族认同在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宗藩体系就是其基本体现。本书引述政治文献、宗教论述乃至文学作品,探究唐帝国与周边民族的认同变化,分析朝廷如何寻求吸纳其他民族,以确保其帝国影响力。作者指出,从儒家精英、佛教徒到蛮族将领,唐代各团体都力图打破模糊,界定自己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唐王朝寻求吸收各民族,以确保帝国的团结,同时力争确保民族性,其政治手段值得赞扬。本书总结了唐代如何实现对中华民族和中国的新界定,并最终为现代中国的形成奠定基础。

班茂燊(Marc S.Abramson),美国人,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系博士毕业,后供职于美国国务院。他曾于1987—1988年来华访学,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期间曾重走丝绸之路。本书是在其博士论文(2001年)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耿协峰,法学(国际政治)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现供职于北京大学出版社,任社会科学编辑部主任、编审。兼任中国传媒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生导师、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丝绸之路文化产业专业委员会理事。研究领域主要是国际关系、东亚地区合作等,代表著作有《新地区主义与亚太地区结构变动》《新地区主义与东亚合作》,译作有《国际思想大师:20世纪主要理论家与世界危机》《权力流散:世界经济中的国家与非国家权威》等。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