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男人都不在了

联合创作 · 2023-10-12 23:09

故事以一战为背景,透过16岁的花样少男凡松·德·赖多瓦尔的眼睛,详述着他与Marcel Proust(马塞尔·普鲁斯特)相遇、通信、知交,诉说着他与女管家私生子、21岁的阿瑟·瓦莱斯一场初恋的心境变化。

菲利普.貝松 Philippe BESSON, 29/01/1967

出生於法國夏朗德省的 Barbezieux小村,當地人口約一百六十人。1989年他遷居巴黎,成為律師和社會法教師,因為工作的緣故經常旅遊,待過布宜諾斯.艾利斯、上海和多倫多等地。1999年他因為閱讀第一次世界大戰士兵的文獻和家書深受感動,動筆寫他的第一本長篇小說《由於男人都不在了》,混合了當時世界大戰的氛圍、精細描寫人情事故的作家普魯斯特、兩個年輕男孩數天的激情和永生的愛情。同年他亦出版他的第二本小說,以他病逝的兄弟經緯,轉化成日記小說的《他哥哥》(Son frere),法國劇場、電影界最重要的導演夏侯(Patrice Chereau)立刻將它改編成電影,並得到2003年柏林影展銀熊獎,隨後在台北金馬影展放映時,片名為《死亡詩篇》。此小說之吸引夏侯最重要的原因是對身體瀕臨死亡前鉅細...

菲利普.貝松 Philippe BESSON, 29/01/1967

出生於法國夏朗德省的 Barbezieux小村,當地人口約一百六十人。1989年他遷居巴黎,成為律師和社會法教師,因為工作的緣故經常旅遊,待過布宜諾斯.艾利斯、上海和多倫多等地。1999年他因為閱讀第一次世界大戰士兵的文獻和家書深受感動,動筆寫他的第一本長篇小說《由於男人都不在了》,混合了當時世界大戰的氛圍、精細描寫人情事故的作家普魯斯特、兩個年輕男孩數天的激情和永生的愛情。同年他亦出版他的第二本小說,以他病逝的兄弟經緯,轉化成日記小說的《他哥哥》(Son frere),法國劇場、電影界最重要的導演夏侯(Patrice Chereau)立刻將它改編成電影,並得到2003年柏林影展銀熊獎,隨後在台北金馬影展放映時,片名為《死亡詩篇》。此小說之吸引夏侯最重要的原因是對身體瀕臨死亡前鉅細靡遺的記載,以及兩兄弟間最親密的情感和記憶。32歲才動筆寫作的貝松,其小說的主題多圍繞在死亡的命題上,在訪談中他自承深受普魯斯特、韓波,特別是莒哈絲的影響甚深。

譯者簡介

蔡雅琪

輔大翻譯研究所法文組畢業,曾為出版社編輯,現為自由譯者,譯作包括有莫泊桑的《她的一生》等。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