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 : 一部文化史
在现代景观中,混凝土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存在,然而它如此难以归类、“格格不入”,人们对其认识五花八门、大相径庭,有赞誉,亦常持贬损之意,赖特甚至称之为“杂种”。
作者摒弃了惯常的“材料”视角,而将混凝土视为一种“材料的介质”,强调其产生与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以及人们对被其改造的“自然”、时间及“材料”的理解。自19世纪以降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的使用,混凝土仍是一种历史的延续,是建筑师、文人学士、政客、企业家、教会人士、艺术家和千千万万民众的思想表达。
阿德里安·福蒂(Adrian Forty)
伦敦大学学院(UCL)建筑史教授,建筑史研究生课程主管,历史与理论系前主管。他早年在牛津大学历史系学习,擅长以更宽阔的视野研究建筑历史。其理论研究的主要特色是从人们身边最习以为常却最容易被忽视的角度出发,探讨人与生活其中的物质环境的关系。著有《欲求之物:1750 年以来的设计与社会》《语词与建筑:现代建筑词汇》。
尚晋
2012年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翻译协会会员。致力于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译著有《从包豪斯到生态建筑》《美国国家地理 125 周年》《洛吉耶论建筑》《建筑师解读古德曼》《理想城市:及其在欧洲建筑学中的演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