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現場

联合创作 · 2023-10-07 21:40

《文化現場》(C for Culture) 一本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出版的文化藝術評論月刊,將於今年5月1日創刊!

《文化現場》是由一群關注文化藝術評論,並於媒體工作多年的文化工作者合力策動,與香港藝術發展局洽商兩年,終於落實出版的文化評論刊物。邀來資深傳媒工作者──趙來發擔任主編。希望與大眾一同以更廣闊的襟懷去探視香港的文化生態。

擴闊評論視野 ── 從眾多雜亂資訊、不同藝術媒介中,檢視社會文化面貌

我們每日接收的資訊多不勝數,可能已令大家感到應接不暇,各種的社會、文化現象亦愈來愈複雜,未來得及把它們好好沉澱、消化,新一浪資訊又已經洶湧而來。此外,現時文化藝術評論較強調以媒介劃分,傾向將評論的起點立足於某單一媒介領域之上,例如:電影、戲劇、視覺藝術、文學等等去閱讀,未必會同時檢視創作與社會、或媒介之間相連性的關係。

《文化現場》希望將「文化評論」放...

《文化現場》(C for Culture) 一本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出版的文化藝術評論月刊,將於今年5月1日創刊!

《文化現場》是由一群關注文化藝術評論,並於媒體工作多年的文化工作者合力策動,與香港藝術發展局洽商兩年,終於落實出版的文化評論刊物。邀來資深傳媒工作者──趙來發擔任主編。希望與大眾一同以更廣闊的襟懷去探視香港的文化生態。

擴闊評論視野 ── 從眾多雜亂資訊、不同藝術媒介中,檢視社會文化面貌

我們每日接收的資訊多不勝數,可能已令大家感到應接不暇,各種的社會、文化現象亦愈來愈複雜,未來得及把它們好好沉澱、消化,新一浪資訊又已經洶湧而來。此外,現時文化藝術評論較強調以媒介劃分,傾向將評論的起點立足於某單一媒介領域之上,例如:電影、戲劇、視覺藝術、文學等等去閱讀,未必會同時檢視創作與社會、或媒介之間相連性的關係。

《文化現場》希望將「文化評論」放在首位,「提供資訊」為次。將零散、割裂的資訊整合,為讀者提供更全面的文化面貌,以整體的文化評論去歸納這個年代的社會、文化生態現象,擴闊年青人的視野。

集結久違的健筆、新晉、與海外的文化界友好 ── 為作者提供更廣闊的發表平台

現時的雜誌著重圖像、相片給人的震撼力,給予文字的空間日漸減少,忽略了文字本身具有「傳世」的巨大力量。即使作者有話想說,也往往礙於現時版面的限制,未能暢所欲言。《文化現場》希望可以平衡圖像與文字的力量,為作者們提供更自由的發表空間,鼓勵作者間,及與讀者間之對話、溝通及交流。

《文化現場》希望可以平衡圖像與文字的力量,為作者們提供更自由的發表空間,鼓勵作者間,及與讀者間之對話、溝通及交流。

在《文化現場》內,包括了幾個重要環節:

1) 文化人物探討 ── 展現現時文化藝術工作者的關注、生存及發展空間等等。

2) 專題式就不同文化藝術範疇,與社會現況之互動情況進行探討、評論。

3) 由不同的文化評論人就重要的文化藝術活動進行評論、分析。

當文化藝術工作者都在叫苦地經營的同時,《文化現場》希望可以換個角度,鼓勵大家為所喜愛及關懷的文化藝術,再次抖首精神,以更積極、愉快的態度去看待創作、欣賞創作、及同時創造屬於大家的文化環境!

我們的作者群 / Our Writers

Andy Barkey John Batten Hilar Blinks Jeremy Cheung

Vigneron Frank Helen Grace Mike Ingham

Michael McClellan John Millichap Ellen Pau

Hiram To Alexandra A. Seno Tim Youngs

也斯 文潔華 王墨林 伍珏堃 朱琼愛 何思穎 何慶基 吳靄儀

呂大樂 呂書練 李純恩 李照興 沈旭暉 周光蓁 林奕華 阿寛

林超榮 林震宇 邵家臻 俞若玫 洛楓 紀陶 胡恩威 朗天 素黑

袁智聰 馬家輝 馬靄媛 崑南 崔少明 張秉權 張偉雄 張頌仁

張翠容 張輝 梁文道 梁偉詩 梁款 梁德民 梁寶山 梵谷 莊國棟

許煜 陳永華 陳沛浩 陳育強 陳冠中 陳炳釗 陳國慧 陳惜姿

陳惠芬 陳智德 陳雲 陳嘉銘 麥海珊 麥聖希 彭志銘 曾凡

游清源 陶傑 曾德平 湯禎兆 程素 費安尼思 馮美華 馮漢紀

楊金耀 黄仁逵 黃志淙 黄志輝 黄碧雲 黄子程 黄大徽 楊金耀

楊春江 楊慧儀 葉漢良 塵翎 廖偉棠 蔡甘銓 劉建華 劉偉民

歐嘉麗 歐贊年 潘泝 潘國靈 蔡錫昌 鄧小樺 鄧正健 鄧明儀

鄧樹榮 黎健強 盧偉力 蕭競聰 賴芳伶 戴平 謝傲霜 邁克

魏紹恩 鄺可怡 鄺為立 羅卡 羅展鳳 羅琛堡 羅維明 ……

浏览 4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