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獭
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不应仅局限于旗舰物种,还应该面向所有的野生动物。从环太平洋沿岸至中亚泥泞沼泽,从热带雨林山溪到青藏高原峽谷,历经了百万年适应气演化的水獭几乎占据了全球各样淡水及近海生态系统。在中国,曾有三种水獭分布一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已知栖息海拔最高的欧亚水獭(Lutra lutra),体型最小、集群生活并主食蟹类的亚洲小爪水獭(Aonyx cinereus),以及集群国捕鱼类、偏爱石质水滨的江獭 (Lutrogale perspicillata)。
因人类的威胁,原本曾遍布我国的水獭现蜷缩于残存的少数破碎的偏远栖息地。本书通过水獭的生存历史回顾和野生水獭的调查及保护研究,一方面揭示水獭种群在我国是如何走向枯竭,又慢慢开始恢复的,进而为水獭的保护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另一方面,也期待通过一个物种的生存状态的演变分析,使读者了解人类活动对野生物种生存的影...
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不应仅局限于旗舰物种,还应该面向所有的野生动物。从环太平洋沿岸至中亚泥泞沼泽,从热带雨林山溪到青藏高原峽谷,历经了百万年适应气演化的水獭几乎占据了全球各样淡水及近海生态系统。在中国,曾有三种水獭分布一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已知栖息海拔最高的欧亚水獭(Lutra lutra),体型最小、集群生活并主食蟹类的亚洲小爪水獭(Aonyx cinereus),以及集群国捕鱼类、偏爱石质水滨的江獭 (Lutrogale perspicillata)。
因人类的威胁,原本曾遍布我国的水獭现蜷缩于残存的少数破碎的偏远栖息地。本书通过水獭的生存历史回顾和野生水獭的调查及保护研究,一方面揭示水獭种群在我国是如何走向枯竭,又慢慢开始恢复的,进而为水獭的保护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另一方面,也期待通过一个物种的生存状态的演变分析,使读者了解人类活动对野生物种生存的影响,并为其他野生物种的保护提供可资借鉴的范例。
韩雪松,青年保护工作者,先后就读于北京林业大学(农学本科、硕士)、剑桥大学(哲学硕士)。现就读于北京大学自然保护气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兼任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科学顾问、IUCN水獭专家组成员,主要从事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
吕植,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
自然保护气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创始人。自1985年起,一直在从事中国自然保护的研究实践、能力建设和政策推动,所领导的野外保护和研究项目遍及中国西部的四川、 青海、西藏、云南,陕西和甘肃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