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工业调查:1921-1930

联合创作 · 2023-10-09 18:00

《中国手工业调查1921—1930》展示了鲁道夫·霍梅尔在中国8年间的调查成果,他用影像和文字记录的中国人使用的工具、器物以及劳作的场景,构成了中国传统劳动工具和器物全景图,书中大量照片,更是弥足珍贵的实物图像资料。本书依据18世纪西方工具分类法,将工具分为基本工具、农业工具、制衣工具、建筑工具与运输工具五大类,每类之下再细分,共140余项,涉及劳动工具和器物千件之多,几乎涵盖中国人日常所用。该书涉及范围广、工具和器物多,文字与照相记录方式并用,且测量精准,在中国科技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

鲁道夫·P. 霍梅尔(Rudolf P. Hommel,1887—1950),生于德国,21岁时移居美国,在哈佛大学学习希腊语、拉丁语及其他古代典籍,后到伯利恒的里海大学任副教授。之后结识宾夕法尼亚州多伊尔斯敦的亨利·查普曼·莫瑟,两人在人类工具研究方面产生共鸣。霍梅尔在莫瑟委托下,先后在中国做了8年调查,用影像和文字记录中国人使用的工具、器物以及劳作的场景,并带回一些实物或复制品交给莫瑟博物馆。1737年,霍梅尔根据8年调查成果,写成《中国手工业调查1921—1930》。

戴吾三,生于1953年,祖籍湖北,长于山东。1996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获科学史博士学位。1998—1999年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做访问学者。曾任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2008年后任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部教授,2018年退休后任南方科技大学社...

鲁道夫·P. 霍梅尔(Rudolf P. Hommel,1887—1950),生于德国,21岁时移居美国,在哈佛大学学习希腊语、拉丁语及其他古代典籍,后到伯利恒的里海大学任副教授。之后结识宾夕法尼亚州多伊尔斯敦的亨利·查普曼·莫瑟,两人在人类工具研究方面产生共鸣。霍梅尔在莫瑟委托下,先后在中国做了8年调查,用影像和文字记录中国人使用的工具、器物以及劳作的场景,并带回一些实物或复制品交给莫瑟博物馆。1737年,霍梅尔根据8年调查成果,写成《中国手工业调查1921—1930》。

戴吾三,生于1953年,祖籍湖北,长于山东。1996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获科学史博士学位。1998—1999年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做访问学者。曾任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2008年后任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部教授,2018年退休后任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长期从事科技史、科技与文化研究与教学。

著有《解开成语中的科学密码》《影响世界的发明专利》《技术创新简史》《汉字中的古代科技》等,译有《大众科学指南》《物理学巨匠》。《中国手工业调查1921—1930》(初版中文名《手艺中国》)为合译,曾获国家图书馆第八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奖。

刘兴良,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现已退休。

姜锡权,清华大学教授,现已退休。

王斌,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所研究生,现就职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

李嫣,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所研究生,现就职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陈海连,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所研究生,现旅居德国慕尼黑。

曹朋,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所研究生,现就职于中国科技馆。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