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的追寻
过去,如果这些照片曾经带给我们“乡愁与怀旧”的慰藉和疏解,今天的再现应不仅于此,更该是一种“理解与认同”的召唤和肯定,这些照片,让我们认同我们是什么人,理解我们怎么走过来的。- 张照堂
1986年,摄影家张照堂在完成“百年台湾摄影史料”的整理工作之后,为专栏写作而展开三 年台湾前辈摄影家的寻访之旅。在旅程中,他一一遇到活跃于40年代的邓南光、张才、李钓纶、林寿镒;50年代的黄则修、林权助、陈耿彬、廖心铭;60年代的郑桑溪、刘安明、林庆云、徐清波、谢震隆、陈石岸、黄伯骥、黄士规、蔡高明、许渊富、陈彦堂、翁庭华、黄季瀛、许苍泽、林彰三、施纯夫、周鑫泉、李悌钦…
33位摄影前行者,400多张照片,创作年代从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几乎涵盖台湾写实摄影从萌芽到茁壮的60个年头。他们优秀的作品足以显现台湾摄影的成长轨迹,适切地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创作资产与时代...
过去,如果这些照片曾经带给我们“乡愁与怀旧”的慰藉和疏解,今天的再现应不仅于此,更该是一种“理解与认同”的召唤和肯定,这些照片,让我们认同我们是什么人,理解我们怎么走过来的。- 张照堂
1986年,摄影家张照堂在完成“百年台湾摄影史料”的整理工作之后,为专栏写作而展开三 年台湾前辈摄影家的寻访之旅。在旅程中,他一一遇到活跃于40年代的邓南光、张才、李钓纶、林寿镒;50年代的黄则修、林权助、陈耿彬、廖心铭;60年代的郑桑溪、刘安明、林庆云、徐清波、谢震隆、陈石岸、黄伯骥、黄士规、蔡高明、许渊富、陈彦堂、翁庭华、黄季瀛、许苍泽、林彰三、施纯夫、周鑫泉、李悌钦…
33位摄影前行者,400多张照片,创作年代从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几乎涵盖台湾写实摄影从萌芽到茁壮的60个年头。他们优秀的作品足以显现台湾摄影的成长轨迹,适切地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创作资产与时代见证。他们之中,有些人的影像创作在当时甚至未被探讨,也有部分摄影家的影像作品因保存不当而佚失。即使如此,在张照堂的寻访与爬梳下,仍清晰地呈现出台湾写实摄影前行者的纯真面容与对影像的无比执着,也见证了上一代前辈摄影家作品中的影像魔法与魅力。
这本书是以写实摄影为创作主体的台湾前辈摄影家,第一次有系谱地列入台湾写实摄影的范畴,受到注视和讨论,对台湾摄影文化和历史影响深远。
张照堂,摄影家/文化工作者,从事纪录片制作与影像教育工作。1943年出生于台湾板桥,1959年高中时代开始学习摄影,师学于郑桑溪与张才老师。大学时代以充满荒诞、虚无的嘲讽形式,在摄影的意境中融入文学、剧场与诗意等概念,赋予摄影现代化的面貌。70年代开始关注纪实报道摄影,90 年代之后又在写实基点上衍生出较为个人化与思维性的影像语汇。多年来,他曾企划/编辑了《影像的追寻》《台湾摄影家群象》《乡愁‧记忆——邓南光》《岁月印样 1959—1961》《岁月‧风景 1959—2005》等摄影文集,也策划了许多人文、生态和社会风情的展览活动,将影像提升至更高的艺术层次。他也曾任职于多家媒体,创作了许多实验性、纪录性与内省风格的静照与影片。1997- 2009年在台湾台南艺术大学音像纪录研究所任教,退休后被聘为荣誉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