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灾荒研究的义界与例证

联合创作 · 2023-10-07 03:07

《历史灾荒研究的义界与例证》由灾害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历史灾害风险与粮食安全研究、中西方灾荒史比较研究以及历史灾害与社会发展研究四个论题组成。这四个问题都是灾害史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界正在讨论甚或存在争议的学术议题。在灾害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方面,论述了灾荒文献资源的整理利用以及相关问题,梳理了灾荒思想观念的发展演变,指出了灾害史研究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在历史灾害风险与粮食安全研究方面,尝试探索一条基于历史灾荒特征并借鉴现代灾害学原理的风险评价路径,从总体上对历代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做了初步测算,并将这种测算结果与粮食安全问题结合起来,以求在灾害与民生之问建立内在的逻辑关系。在中西方灾荒史比较研究方面,通过历史灾荒成因的对比分析提出了因应中西方灾荒特征的弹性灾荒和刚性灾荒概念;通过中西方灾荒频度及影响的比较提出灾害结构的概念,指出中西方灾荒历史的本质差...

《历史灾荒研究的义界与例证》由灾害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历史灾害风险与粮食安全研究、中西方灾荒史比较研究以及历史灾害与社会发展研究四个论题组成。这四个问题都是灾害史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界正在讨论甚或存在争议的学术议题。在灾害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方面,论述了灾荒文献资源的整理利用以及相关问题,梳理了灾荒思想观念的发展演变,指出了灾害史研究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在历史灾害风险与粮食安全研究方面,尝试探索一条基于历史灾荒特征并借鉴现代灾害学原理的风险评价路径,从总体上对历代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做了初步测算,并将这种测算结果与粮食安全问题结合起来,以求在灾害与民生之问建立内在的逻辑关系。在中西方灾荒史比较研究方面,通过历史灾荒成因的对比分析提出了因应中西方灾荒特征的弹性灾荒和刚性灾荒概念;通过中西方灾荒频度及影响的比较提出灾害结构的概念,指出中西方灾荒历史的本质差别;通过中西方灾荒史中农业技术要素的考察充分肯定了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减灾功能;通过中西方灾民生活史的考察揭示了中西方灾荒的特征表现及其社会影响凶素。在历史灾害与社会发展研究方面,从个案、区域和国家三个维度讨论了自然灾害成灾应对的历史过程,提出了衡量灾害严重程度和社会控制力度的重要指标——“灾荒指数”。

卜风贤,男,1966年3月生,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主要从事科技史和灾荒史的教学科研工作。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培养博、硕士研究生40多名。相关科研成果先后发表于《史学理论研究》《地理科学》《中国史研究动态》《中国农史》等学术刊物,并出版《农业灾害学》《农业灾荒论》《周秦汉晋时期农业灾害和农业减灾方略研究》等学术专著。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