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夢想的未來都市
現代建築史×科幻創作文本=?
──空想未來都市的現實展現
從夢中發想、溢出夢想外的「未來都市」樣貌,是什麼樣子?
而這個名為「未來都市」的夢,
究竟是幻想極致的美夢,還是醒不過來的噩夢?
小時候我們都畫過過這樣畫──主題叫做「未來都市」:畫中可能有各種超高層大樓林立、汽車與人在不同的輸送帶上運行,空中往返著的運輸飛行器川流不息;
或者我們已經在電影中看見這樣的未來都市:街上到處是替人類執勤務的機器人往來行走,人與機器人共同生活在同一個家中;在手塚治虫的動畫中看見的機器仿生人原子小金剛、大友克洋的《AKIRA》裡看見如廢墟般的未來世界場景……
人們所夢見關於「未來都市」的夢境,究竟是什麼樣呢?戰後日本在重建論述的基礎下,由丹下健三領軍的代謝派(Metabolism)建築家們推出各種關於未來都市的可能論述,同時描繪著未來科技的科幻小說、電影、漫畫、動畫各...
現代建築史×科幻創作文本=?
──空想未來都市的現實展現
從夢中發想、溢出夢想外的「未來都市」樣貌,是什麼樣子?
而這個名為「未來都市」的夢,
究竟是幻想極致的美夢,還是醒不過來的噩夢?
小時候我們都畫過過這樣畫──主題叫做「未來都市」:畫中可能有各種超高層大樓林立、汽車與人在不同的輸送帶上運行,空中往返著的運輸飛行器川流不息;
或者我們已經在電影中看見這樣的未來都市:街上到處是替人類執勤務的機器人往來行走,人與機器人共同生活在同一個家中;在手塚治虫的動畫中看見的機器仿生人原子小金剛、大友克洋的《AKIRA》裡看見如廢墟般的未來世界場景……
人們所夢見關於「未來都市」的夢境,究竟是什麼樣呢?戰後日本在重建論述的基礎下,由丹下健三領軍的代謝派(Metabolism)建築家們推出各種關於未來都市的可能論述,同時描繪著未來科技的科幻小說、電影、漫畫、動畫各種文本也相當流行,建築家們把焦點轉向未來都市的時間點,與科幻文本興盛的時期幾乎重疊,這是因為對未來的強烈關心,就分別以都市設計與科幻虛構文本兩種不同的層面表現出來,科幻創作者們持續關注的建築家們提出的未來計畫、從中獲得創作靈感,而作為科幻愛讀者的建築家們也不在少數,
日本在戰後復甦、開始朝向高度經濟成長期的同時,在少年漫畫、虛構小說文本中也開始描繪超高層大廈、飄浮在空中行走的汽車,以及建造在空中的都市等等充滿魅力的未來都市景象。而在建築界,也為了因應人口增加而開始發表大規模的都市計畫。這樣兩股動能匯流到一九七○年,便使得大阪萬博成為一個未來都市的實驗場。
而除了日本之外,從文藝復興到二十世紀,從達文西到柯比意,甚至於到晚近的建築電訊(Archigram),又是如何描繪內心的烏托邦都市?而相應地,從早期科學幻想小說(science romance)到後來的科幻小說(science fiction),又如何與這些建築/都市空想提案互動、創造出共有的烏托邦想像?而這些烏托邦又是如何轉化成壓抑的敵托邦?
這個一路作著、關於未來的美好夢境,從什麼時候開始,似乎成了醒不過來的夢魘?
本書即從「建築評論」與「科幻文本」兩種方面來談述這些曾經被熱切夢想過的未來都市──由建築評論家五十嵐太郎與建築專門記者磯達雄分別從日本戰後至今的建築家的思維、現實中曾經提出過的未來都市計畫構想,以及小說、電影中虛構的未來都市兩個面向交相書寫,旁徵博引的論述不僅談論這些與時代緊緊相扣的未來的夢,也從中看見此刻指尖所指向的可能未來。
五十嵐太郎(Igarashi Taro)
建築史學家、建築評論家,策展人。1967年出生於巴黎。東京大學工學部建築學科博士。目前任教於東北大學。曾任日本《建築雜誌》編輯委員長,亦擔任諸多展覽策畫及競圖評委。著作包括《現代建築的16章》(中譯:田園城市出版)、《新編:新宗教與巨大建築》(筑摩書房)、《電影中的建築/建築中的電影》(春秋社)等。
磯達雄(Iso Tatsuo)
1963年出生於琦玉縣。1988年畢業於名古屋大學工學部建築學科,擔任《日經Architecture》編輯至1999年為止,2000年後獨立創業,2002年設立合夥事務所Flickr Studio。著作包括《昭和現代建築巡禮 東日本篇/西日本篇》(日經BP社,中譯為《有故事的昭和現代建築 東日本篇/西日本篇》,日出出版)、《浮動城市》(中譯為商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