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石窟:藏在乡野的中华文明 :

联合创作 · 2023-09-17 20:25

☆巴蜀石窟,中国石窟的另一种可能,颠覆你对石窟的以往想象

☆《中国国家地理》摄影师袁蓉荪十六载寻访集萃,唤醒沉睡乡野的文物,打捞遗落民间的石窟历史

☆精选37处代表性石窟,612幅精美图片,一部反映巴蜀石窟全貌的集萃

☆用质朴的、原汁原味的图文记录,致敬巴蜀石窟的守护人

☆阿来、黎方银、魏学峰联袂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图文并茂、介绍巴蜀石窟这一中华文明载体的纪实作品。本书讲述中国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蜀石窟,分“川北蜀道”“嘉陵江畔”“川西坝子”“成渝古道”“安岳石窟”“大足石刻”六个篇章,按照石窟艺术自中原传播到巴蜀的路径,选择以大足石刻为代表的37处代表性石窟文物,基于作者16载寻访拍摄的经历,收录612幅图片,介绍石窟的悠久历史、艺术价值、人文轶事,石窟所在地的历史地理、乡土风貌,尤其聚焦与石窟为邻的乡土居民,记录50余位乡村文管员守...

☆巴蜀石窟,中国石窟的另一种可能,颠覆你对石窟的以往想象

☆《中国国家地理》摄影师袁蓉荪十六载寻访集萃,唤醒沉睡乡野的文物,打捞遗落民间的石窟历史

☆精选37处代表性石窟,612幅精美图片,一部反映巴蜀石窟全貌的集萃

☆用质朴的、原汁原味的图文记录,致敬巴蜀石窟的守护人

☆阿来、黎方银、魏学峰联袂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图文并茂、介绍巴蜀石窟这一中华文明载体的纪实作品。本书讲述中国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蜀石窟,分“川北蜀道”“嘉陵江畔”“川西坝子”“成渝古道”“安岳石窟”“大足石刻”六个篇章,按照石窟艺术自中原传播到巴蜀的路径,选择以大足石刻为代表的37处代表性石窟文物,基于作者16载寻访拍摄的经历,收录612幅图片,介绍石窟的悠久历史、艺术价值、人文轶事,石窟所在地的历史地理、乡土风貌,尤其聚焦与石窟为邻的乡土居民,记录50余位乡村文管员守护石窟的感人事迹,彰显巴蜀石窟作为中华文明载体的重要价值,以及围绕石窟文物保护所体现出的传承、守护等中华民族内在精神品质。

【名人推荐】

巴蜀之地不仅孕育了三星堆、金沙、都江堰为代表的古蜀文明,还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乐山大佛、大足石刻这样独树一帜的石窟造像。巴蜀石窟在巴蜀,当然也在中国,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难能可贵的是,袁蓉荪先生镜头和笔下的《巴蜀石窟》,让我们看到了隐藏在乡野间的中华瑰宝,也让我们看到了巴蜀石窟还如此贴近民间,仿佛又一次嗅到了浓浓的人间烟火。

——阿来,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

本书引领读者进入巴蜀石窟的田野现场,既有大足石刻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也有一个个散落在乡野的“遗珠”,不仅记录了国家在石窟文物保护方面的大力投入,还深入刻画了乡村文管员对石窟造像朴素真切的感情。它丰富了我们对中国石窟艺术瑰宝的整体认知,让我们明白,保护好石窟,就是为我们留住心中的“乡愁”。

——黎方银,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

文物不仅是珍贵的历史遗存,更是漫长岁月中文化兴衰起伏的痕迹。只有拉近文物与人们的距离,才能发挥出文物内在的文化价值。袁蓉荪先生长年寻访巴蜀石窟,他用生动的图片和文字记述,让过去鲜为人所知的巴蜀石窟鲜活地浮现,让珍贵的文物在原始的土壤中“发声”。那些关于守护、传承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巴蜀石窟所凝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魏学峰,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博物院首席专家

袁蓉荪,四川成都人,副研究馆员,《中国国家地理》签约摄影师,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文化专家库专家,中国摄影家协会、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成都市摄影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十多年来在巴蜀和全国各地寻访拍摄石窟造像,几乎走遍中国大江南北的石窟,专注石窟造像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研究与传播,多次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举办以巴蜀石窟为主题的“空谷妙相”个人摄影展,受邀“一席”做巴蜀石窟演讲,石窟专题作品及专访发表于《中国摄影》《中国摄影家》《中国国家地理》《摄影世界》《南方人物周刊》《中华遗产》《文明》等刊物,出版《佛窟中国》《空谷妙相——时光里的中国佛窟》《空山——静寂中的巴蜀佛窟》等图书画册。

浏览 9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