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我的田野

联合创作 · 2023-10-10 22:00

◎全世界最受歡迎的人類學家‧台灣書市最平易近人的完全讀本

隻身勇闖南太平洋叢林、追尋生命答案的瑪格麗特‧米德說:「最微不足道的旅程,卻可能是永恆之旅。」

本書不但要訴說米德充滿爭議的人生旅程,更要引領你進入米德深具影響力的思考方式。

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 1901~1978)

美國人類學領域最重要學者之一,也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人類學家,1978年逝世後隨即獲授總統自由獎章。

米德的父親是一位經濟學教授,母親是社會學博士,為爭取婦女權益、黑人或移民待遇等奉獻心力。米德在18歲時走到了一個生命的轉折點。對她而言,未來的成功取決於大學教育。她不顧父親投資失敗反對她讀大學,反而堅定自己的立場,爭取無論如何都要接受大學教育。

1924年,是她一生的另一個轉折。她結識了當時美國人類學界的重要學者法蘭茲‧鮑亞士和露絲‧潘乃德。米德成為鮑亞士的弟子,也獲得了投入人類學的勇氣和信心。米德23歲迅速取得心理學碩士之後,1925年,未滿24歲的米德便隻身遠赴南太平洋上的小島薩摩亞。她亟欲探討困擾美國青少年的問題究竟是文化所造成的後果,還是所有青少年都逃脫不了的宿命。

1928年...

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 1901~1978)

美國人類學領域最重要學者之一,也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人類學家,1978年逝世後隨即獲授總統自由獎章。

米德的父親是一位經濟學教授,母親是社會學博士,為爭取婦女權益、黑人或移民待遇等奉獻心力。米德在18歲時走到了一個生命的轉折點。對她而言,未來的成功取決於大學教育。她不顧父親投資失敗反對她讀大學,反而堅定自己的立場,爭取無論如何都要接受大學教育。

1924年,是她一生的另一個轉折。她結識了當時美國人類學界的重要學者法蘭茲‧鮑亞士和露絲‧潘乃德。米德成為鮑亞士的弟子,也獲得了投入人類學的勇氣和信心。米德23歲迅速取得心理學碩士之後,1925年,未滿24歲的米德便隻身遠赴南太平洋上的小島薩摩亞。她亟欲探討困擾美國青少年的問題究竟是文化所造成的後果,還是所有青少年都逃脫不了的宿命。

1928年米德出版了《薩摩亞人的成年》一書,轟動一時,她不僅以生動、幽默的語言對原始文化的所見所聞娓娓道來,書中更強調「塑造人的行為方式的主因,是文化而非生物因素」,她發現薩摩亞的年輕人能毫無困難地從孩童過渡到成人階段,並未經歷過美國青少年的風暴和壓力。在「教養抑或天性」這一爭論上,米德無疑地站在了教養這一方。

1935年,米德再以《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一書,掀起「性別」議題的波瀾,影響了整個世代的女權運動者。這一次,她闖蕩新幾內亞的叢林,並以此書奠定了性別的文化決定論。

米德將人類學從社會科學中一個鮮為人知、艱澀冷僻的領域,帶進了公眾的意識裡,在這個過程中,瑪格麗特‧米德成了舉世皆知的名字。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