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及相关问题研究

联合创作 · 2023-10-07 09:41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及相关问题研究”,全书共11章,由两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一是基本问题研究;涉及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理论基础、基本内涵、基本要素、中国文学史的知识属性、中国文学史的时间、中国文学史的空间等理论问题。该部分是本书的核心。 二是相关问题研究,这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涉及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反思等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相关联的理论问题。

本书立足于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和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现实,阐述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在中国文学史研究中的地位和价值。辨析中国各民族文学多向影响的复杂关系,探讨如何在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指导下,将少数民族文学有机地融入中国文学史,既突出汉族文学的主体地位,又凸显其他民族文学的独特价值,还原中国文学多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现场和发展轨迹。

本书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并论述了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理论基础、基本内涵,从多民族...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及相关问题研究”,全书共11章,由两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一是基本问题研究;涉及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理论基础、基本内涵、基本要素、中国文学史的知识属性、中国文学史的时间、中国文学史的空间等理论问题。该部分是本书的核心。 二是相关问题研究,这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涉及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反思等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相关联的理论问题。

本书立足于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和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现实,阐述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在中国文学史研究中的地位和价值。辨析中国各民族文学多向影响的复杂关系,探讨如何在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指导下,将少数民族文学有机地融入中国文学史,既突出汉族文学的主体地位,又凸显其他民族文学的独特价值,还原中国文学多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现场和发展轨迹。

本书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并论述了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理论基础、基本内涵,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角度,提出了中国文学多民族、多地域、多历史、多传统、多语种的基本特征,通过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科学、客观地处理各民族文学的文学史结构关系,促进新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观念和研究范式的转变。此外,在当前民族问题日益突显,各民族团结直接关系到国家稳定和统一的复杂国际国内情况下,发掘各民族文学在中国文学精神和中华文化传统生成中的作用,为构建和谐中国与和谐中华文化提供历史、文化、文学资源,具有显在的现实价值和社会意义。

李晓峰,男,汉族,1962年生于内蒙古赤峰市,现为大连民族学院文法学院教授、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少数民族文学。曾在《人民日报》、《文艺报》、《民族文学研究》等报刊发表论文七十余篇,部分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理论》等全文转载(摘)。出版《玛拉沁夫小说艺术论》等著作四部。获国家、省部级政府奖六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省部级项目四项。

刘大先,男,汉族,1978年生于安徽六安,文学博士,先后就读于安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曾访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学、近代文化史,著有《时光的木乃伊》等。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民族文学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