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密码

联合创作 · 2023-09-30 12:00

本书作者是一名德国学者,自2000年起,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作者在中国多所大学担任客座教授,足迹遍布北京、上海、哈尔滨、长春、吉林、大连、青岛、郑州、西安、宁波、深圳等多个城市,同时作者也参与了部分城市建设实践和决策。本书即是作者运用城市符号学、城市社会学等分析方法,深入分析并系统梳理该历程的结果。

在跨越文化的对比视角中,作者深入细致地剖析了中国当下城市空间的种种现象,追踪其内涵和本质,包括界限模糊的城市公共空间、封闭的居住小区、色彩和灯光装扮的街道景观、欧式主题的新城建设、城中村、宽阔大道—垂直街区构成的紧凑城市等丰富的内容。

作者努力探寻的是当代中国城市空间生产中的“中国特性”。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中国其实根本不是在西方化,她的骨子里既有对于先进的、现代的(假想西方的)那种朦胧憧憬,也混杂着尚未转变的、依然是乡村集体色彩的思想观念与社会结构。这一...

本书作者是一名德国学者,自2000年起,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作者在中国多所大学担任客座教授,足迹遍布北京、上海、哈尔滨、长春、吉林、大连、青岛、郑州、西安、宁波、深圳等多个城市,同时作者也参与了部分城市建设实践和决策。本书即是作者运用城市符号学、城市社会学等分析方法,深入分析并系统梳理该历程的结果。

在跨越文化的对比视角中,作者深入细致地剖析了中国当下城市空间的种种现象,追踪其内涵和本质,包括界限模糊的城市公共空间、封闭的居住小区、色彩和灯光装扮的街道景观、欧式主题的新城建设、城中村、宽阔大道—垂直街区构成的紧凑城市等丰富的内容。

作者努力探寻的是当代中国城市空间生产中的“中国特性”。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中国其实根本不是在西方化,她的骨子里既有对于先进的、现代的(假想西方的)那种朦胧憧憬,也混杂着尚未转变的、依然是乡村集体色彩的思想观念与社会结构。这一切构成了一位西方学者眼中的中国城市。

作者迪特•哈森普鲁格(Dieter Hassenpflug)是德国魏玛包豪斯大学博士、教授,1999年至2006年欧洲城市研究院(IFEU)的创始人与院长。曾在柏林自由大学、柏林工业大学和柏林技术大学学习经济学、社会学和哲学,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卡塞尔大学、法兰克福歌德大学、魏玛包豪斯大学担任讲师,并于1993年至2011年担任包豪斯大学城市社会学学术主席。他同时也是罗伯特•博世等基金会(Robert Bosch Foundation)的顾问委员。

哈森普鲁格曾在全球多所大学进行访学,也曾担任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包括中国哈尔滨工业大学(2003-2005年)、沈阳建筑大学(2006年)、上海同济大学(2004年和2007年)、德国德累斯顿大学(2011-2012年)、杜伊斯堡—埃森大学(2009年至今)。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系统”,并帮助建设...

作者迪特•哈森普鲁格(Dieter Hassenpflug)是德国魏玛包豪斯大学博士、教授,1999年至2006年欧洲城市研究院(IFEU)的创始人与院长。曾在柏林自由大学、柏林工业大学和柏林技术大学学习经济学、社会学和哲学,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卡塞尔大学、法兰克福歌德大学、魏玛包豪斯大学担任讲师,并于1993年至2011年担任包豪斯大学城市社会学学术主席。他同时也是罗伯特•博世等基金会(Robert Bosch Foundation)的顾问委员。

哈森普鲁格曾在全球多所大学进行访学,也曾担任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包括中国哈尔滨工业大学(2003-2005年)、沈阳建筑大学(2006年)、上海同济大学(2004年和2007年)、德国德累斯顿大学(2011-2012年)、杜伊斯堡—埃森大学(2009年至今)。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系统”,并帮助建设了1个国际博士课程和2个国际硕士课程。曾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一起,创立了首个中德城市设计双学位硕士课程。

哈森普鲁格撰写过很多学术文章和著作,其中《中国城市密码》自2010年以来被译成多种语言,产生广泛影响。

翻译童明,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政府视角的城市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从神话到童话》(中国电力出版,2009);编著有《关于童寯》(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园林与建筑》(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译著有《拼贴城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明日之城:1880年以来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思想史》(同济大学出版社,2017)等。

浏览 1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