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彌山與極樂世界

联合创作 · 2023-09-17 19:44

雖然,佛教的經典或法語相當多,但也終究歸於兩類思想--輪迴與解脫。如果談到以往許多佛教的解說書籍,大體上都是有關解脫方面。至於從哪裡解脫呢?卻說不清楚,甚至根本沒說,這樣一來,長篇大論的解脫內容終究陷於偏頗,有失平衡。事實上,解脫是先有輪迴才有解脫。倘若對輪迴缺乏實感,便不會覺得解脫有什麼必看了。

一般來說,大家都習慣輕視輪迴思想,以為那是老古董。殊不知它絕不是無益的東西。毋寧說,這是古代人洞察銳利、反應敏捷的思想。依佛教看來,人生非常苦惱,這樣生生死死,反覆不停的輪迴思想,當然帶有黯淡的厭世色彩。依據佛教的宇宙觀來說,包括我們人類,地球和太陽等存在,也只不過是同樣的輪迴現象之一。

在這樣的宇宙現象觀裡,當然包括怎樣逃脫輪迴生存的探究?那就是禪定和後來出現的念佛了。佛教學者分別體驗和研究這種輪迴宇宙與解脫之道,之後,才把這些締造成一項壯大的體系。

紀...

雖然,佛教的經典或法語相當多,但也終究歸於兩類思想--輪迴與解脫。如果談到以往許多佛教的解說書籍,大體上都是有關解脫方面。至於從哪裡解脫呢?卻說不清楚,甚至根本沒說,這樣一來,長篇大論的解脫內容終究陷於偏頗,有失平衡。事實上,解脫是先有輪迴才有解脫。倘若對輪迴缺乏實感,便不會覺得解脫有什麼必看了。

一般來說,大家都習慣輕視輪迴思想,以為那是老古董。殊不知它絕不是無益的東西。毋寧說,這是古代人洞察銳利、反應敏捷的思想。依佛教看來,人生非常苦惱,這樣生生死死,反覆不停的輪迴思想,當然帶有黯淡的厭世色彩。依據佛教的宇宙觀來說,包括我們人類,地球和太陽等存在,也只不過是同樣的輪迴現象之一。

在這樣的宇宙現象觀裡,當然包括怎樣逃脫輪迴生存的探究?那就是禪定和後來出現的念佛了。佛教學者分別體驗和研究這種輪迴宇宙與解脫之道,之後,才把這些締造成一項壯大的體系。

紀元五世紀,有一位印度的佛教僧人叫做世親,寫了一本『俱舍論』解說這項體系。雖然說是五世紀的作品,殊不知這本書卻提示佛教最早期得世界觀。『俱舍論』有一章叫「世品」(loka),完全在解說所謂佛教宇宙觀。它叫做須彌山,誠如世品的章名所說,這種宇宙觀企圖說明宗教世界裡,有關世俗世界的組成問題。本書的前面主要根據這一章來寫的。

不過,思想是不斷發展和變化的東西。『俱舍論』沒有提到極樂思想,後來才紛紛出現,甚至也有了關於地獄的說法,而本書也涉及這些方面的思想探究。

日本人接受了這種宇宙觀時,各地才紛紛出現這種宇宙觀的仿效名稱。例如須彌山、地獄谷、彌陀原等,甚至連諸般舊神的地方也被華教化了。例如木縣靈山「二荒山「(即是男體山),便是從類似的音茨改成觀音淨土的「補陀洛山」,同樣的「二荒」也能改寫為佛教式的「日光」(佛教有日光菩薩)。湖泊有中禪寺湖,瀑布有華嚴瀑布,也都是取自佛教關係的名稱。

以上是山地區的話題,平地亦建築無數的寺廟與石頭的地藏。東京市內有高圓寺、吉祥寺和國分寺等車站名,其實,這些名稱的由來決非偶然。整個日本列島彷彿進入佛教宇宙的縮影時代。

乍見下,佛教文化似乎籠罩著日本,而今正在退潮了。不說「須彌山」與「贍部洲」被忘得乾乾淨淨,連「極樂」也被基督教的「天國」取代了。佛教宇宙觀呈現如此情狀,倒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突然出現的結果,而是從古代開始逐漸下坡的結局。

本書從佛教宇宙觀的介紹開始,談到佛教解脫是想建立在怎樣的人生觀這項前提上面?這才是我寫作的目的。同時,有內容看來好像老古董,跟我們完全無緣,例如,輪迴與解脫思想在現代社會是否仍有教育價值呢?我也想發表些個人的淺見。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