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崖上的花園

联合创作 · 2023-10-06 01:26

1942-1945年間的上海文壇,日本占領時期、汪精衛政府治下的「淪陷區」,一處懸崖上的花園。

新世代文藝少女對文學祖師奶奶及其所屬時代的追索;自二戰後期之上海至戰後臺北,楊佳嫻探問張愛玲及其文學舞臺的學術研究之作。

以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之「場域」、「資本」、「習癖」等概念,將此一時期的上海文學界視為一動態場域,展開整全且深刻的考察。

在讀者心目中擁有明星般地位、深刻浸染了臺灣戰後寫作者的張愛玲,幾乎已經成為舊上海的代名詞。但是,她成名的上海,是什麼時代的上海?她崛起的文壇,又是什麼樣的文壇?哪些作家和她一起活動?她那些膾炙人口的小說與散文,又是發表在什麼樣的文學雜誌上?

張愛玲是1940年代太平洋戰爭時期上海文壇最重要的作家。當時上海籠罩在戰爭的陰影中,租界逐漸取消,受汪精衛政府管轄,而背後又存在著日本的力量。生死存亡之際,忠奸難辨之時,在時代的懸...

1942-1945年間的上海文壇,日本占領時期、汪精衛政府治下的「淪陷區」,一處懸崖上的花園。

新世代文藝少女對文學祖師奶奶及其所屬時代的追索;自二戰後期之上海至戰後臺北,楊佳嫻探問張愛玲及其文學舞臺的學術研究之作。

以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之「場域」、「資本」、「習癖」等概念,將此一時期的上海文學界視為一動態場域,展開整全且深刻的考察。

在讀者心目中擁有明星般地位、深刻浸染了臺灣戰後寫作者的張愛玲,幾乎已經成為舊上海的代名詞。但是,她成名的上海,是什麼時代的上海?她崛起的文壇,又是什麼樣的文壇?哪些作家和她一起活動?她那些膾炙人口的小說與散文,又是發表在什麼樣的文學雜誌上?

張愛玲是1940年代太平洋戰爭時期上海文壇最重要的作家。當時上海籠罩在戰爭的陰影中,租界逐漸取消,受汪精衛政府管轄,而背後又存在著日本的力量。生死存亡之際,忠奸難辨之時,在時代的懸崖邊上,上海文人們做出了怎樣的選擇?在文學寫作與文壇活動上,是否也折射了他們困窘的狀態?而年輕的張愛玲,對此又有何回應?那些比她年長、成名更早的寫作者,或者與她同時期崛起的青年寫作者,情形又是如何?世代、性別、文類,是否都有影響?

本書鎖定太平洋戰爭發動後,1942-1945年間的上海文壇,運用布迪厄(P. Bourdieu)的文化場域說(cultural field),針對當時當地發行的文學期刊,從中探索刊物風格走向與文人群體之活動情況,以及重要作家作品,進而勾勒文學場域的運作。

★☆★華文與臺灣文學研究領域備受矚目新生代學者,詩人楊佳嫻博士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臺灣文學研究所梅家玲教授指導

楊佳嫻

1978年生,臺灣高雄人。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現為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著有詩集《屏息的文明》、《你的聲音充滿時間》、《少女維特》,散文集《海風野火花》、《雲和》、《瑪德蓮》,編有《臺灣成長小說選》、《青春無敵早點詩》(與鯨向海合編)、《靈魂的領地:國民散文讀本》(與凌性傑合編)。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