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史斋丛稿(增订本)(全二册)

联合创作 · 2023-10-09 11:04

《注史斋丛稿(增订本)(全2册)》讲述了:牟润孙先生1908年生于北京,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毕业,受业于陈垣先生、顾颉刚先生,并从柯劭忞先生受经学。早年曾任教于河南大学、上海同济大学、上海暨南大学、台湾大学。1954年,应钱穆先生邀请赴港,就任新亚书院文史系主任、新亚研究所导师,兼图书馆馆长;文史系分立后,任历史系主任。1964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首任讲座教授,直至1973年退休。1988年11月逝世于香港。生前为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

牟润孙先生治学博贯经史,淹通掌故,勤于著述,为世所重。历年发表的论文,最初结集为《注史斋丛稿》,于1959年8月由香港新亚研究所出版,共收论文十四篇,乃其五十岁之前的著述。1987年3月,中华书局出版《注史斋丛稿》增补本,补人其后二十多年间的论文十二篇。牟润孙先生逝世后,其弟子李学铭、佘汝丰先生等,依据...

《注史斋丛稿(增订本)(全2册)》讲述了:牟润孙先生1908年生于北京,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毕业,受业于陈垣先生、顾颉刚先生,并从柯劭忞先生受经学。早年曾任教于河南大学、上海同济大学、上海暨南大学、台湾大学。1954年,应钱穆先生邀请赴港,就任新亚书院文史系主任、新亚研究所导师,兼图书馆馆长;文史系分立后,任历史系主任。1964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首任讲座教授,直至1973年退休。1988年11月逝世于香港。生前为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

牟润孙先生治学博贯经史,淹通掌故,勤于著述,为世所重。历年发表的论文,最初结集为《注史斋丛稿》,于1959年8月由香港新亚研究所出版,共收论文十四篇,乃其五十岁之前的著述。1987年3月,中华书局出版《注史斋丛稿》增补本,补人其后二十多年间的论文十二篇。牟润孙先生逝世后,其弟子李学铭、佘汝丰先生等,依据先生遗愿,将牟先生生前选定的七十篇文章合编为《海遗杂著》,1990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海遗杂著》所收文章内容广泛,包括史事考证、政事述论、思想阐发、人物回忆、往事追述、名物商讨,以至小说、戏曲评论之属。

牟潤孫先生師從陳垣、顧頡剛、柯劭忞諸位先生,先後任教於大陸及港臺多所大學,1973年從香港中文大學退休,1988年去世。牟先生博通經史,精熟目錄版本之學,講究著述體例,重視語言文字,撰寫並發表論文及隨筆甚多。除已結集為《注史齋叢稿》、《海遺雜著》外,尚有多篇文章散見於報刊。今征得牟先生遺孀吳香林女士同意,由牟先生弟子李學銘等搜集整理出八十餘篇,經編輯選擇分類,增補部分紀 念性文章,將原二書擴為四冊,編目重新調整,使得牟先生多年作品以相對完整集中的面貌展現在讀者面前,滿足學界所需。

《注史齋叢稿》(全二冊)以中華書局1987年版為主要基礎,增補原《海遺雜著》(香港中文大學1990年版)及散見於報刊的若干論文,上冊分“經學”、“史學”兩類,下冊分 “清代史事”、“清代學術”、“宗教”,另收錄《注史齋叢稿》新亞研究所1959年版、中華書局1987年版的目錄...

牟潤孫先生師從陳垣、顧頡剛、柯劭忞諸位先生,先後任教於大陸及港臺多所大學,1973年從香港中文大學退休,1988年去世。牟先生博通經史,精熟目錄版本之學,講究著述體例,重視語言文字,撰寫並發表論文及隨筆甚多。除已結集為《注史齋叢稿》、《海遺雜著》外,尚有多篇文章散見於報刊。今征得牟先生遺孀吳香林女士同意,由牟先生弟子李學銘等搜集整理出八十餘篇,經編輯選擇分類,增補部分紀 念性文章,將原二書擴為四冊,編目重新調整,使得牟先生多年作品以相對完整集中的面貌展現在讀者面前,滿足學界所需。

《注史齋叢稿》(全二冊)以中華書局1987年版為主要基礎,增補原《海遺雜著》(香港中文大學1990年版)及散見於報刊的若干論文,上冊分“經學”、“史學”兩類,下冊分 “清代史事”、“清代學術”、“宗教”,另收錄《注史齋叢稿》新亞研究所1959年版、中華書局1987年版的目錄、前言及李學銘先生《牟潤孫教授編年事 略》等作為附錄。

浏览 7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