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中正與中日開戰(1935-1938)

联合创作 · 2023-10-06 05:00

本書處理的是自1935年至1938年,中日戰爭爆發的關鍵期間,南京國民政府及其領導人蔣中正,如何籌維和運用日、蘇、英、美等太平洋列強間的矛盾與連環關係,來因應預期中的中日大戰,以至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些運用,成功地令中日戰爭「國際化」,並使之與整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合流。

全書分為7章,分別探討1935年中日華北危機深化後,國府對日談判的努力與挫折;同一時間,蔣中正也展開「和共聯蘇」的嘗試,試圖收編中共,來達到爭取俄援的目的。為求在日、蘇、英、美間,維持等距外交,1937年又派孔祥熙出訪,倡導《太平洋公約》及中英同盟。「七七」事變後,國府曾陸續申訴國際聯盟和九國公約會議,也曾接受英、德等國的斡旋,然皆無所成果。最終同意了《中蘇互不侵犯條約》與兩次易貨協定,始而走上「聯蘇制日」的道路。

李君山,1964年生,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現任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擔任「中國現代史」、「中國外交史」、「海峽兩岸關係史」等課程。著有《上海南京保衛戰》(麥田,1997)、《全面抗戰前的中日關係(1931-1936)》(文津,2010)、《臺灣最後防線──政府治臺後的防空發展,1945-1988》(五南,2013),並合著各書十數本。

目前除了繼續從事抗戰史的研究之外,也嘗試開拓華北地方政治演變的課題,探討從「冀察政務委員會」到戰時「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華北社會、人心,乃至政權認同之諸面向。同時關注中華民國政府遷臺以後,有關群眾動員的各項努力,包括1952年「反共抗俄總動員運動」、防空運動、民防運動、1954年省府疏遷,乃至「戶警合一」之實施等。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