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林岁月
《书林岁月》序言
近数年来,我在《出版史料》等刊物上发表一些文章,现在把它们收集起来,题名“书林岁月”,予以出版。
按照内容,分为四个方面:
一是“史话”。大致是关于书业历史,各别书店史,书业书店遗闻轶事等。
二是“书话”。我的书话,与唐弢先生他们倡导的那种短小隽永、内含丰富的随笔体散文有所不同,是对一些重点图书编辑出版经过的记述,也可以称为出版史料。另有一篇记明版民间曲艺词话发现经过及版本考索等。
三是“人物纪念”。是对共事与交往师友的回忆和纪念。他们是我人生道路上帮助过影响过我的人物。因为有了他们,才使我学业有所进步,事业有些成就,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中感受到温暖。他们都已成为古人,却永留在我心间。
郑振铎先生是未曾谋面的前辈,但在我们书业同仁中流传着他的许多故事,受到大家敬仰。我自觉有责任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使之起到教育后人的作用。为此我参阅文...
《书林岁月》序言
近数年来,我在《出版史料》等刊物上发表一些文章,现在把它们收集起来,题名“书林岁月”,予以出版。
按照内容,分为四个方面:
一是“史话”。大致是关于书业历史,各别书店史,书业书店遗闻轶事等。
二是“书话”。我的书话,与唐弢先生他们倡导的那种短小隽永、内含丰富的随笔体散文有所不同,是对一些重点图书编辑出版经过的记述,也可以称为出版史料。另有一篇记明版民间曲艺词话发现经过及版本考索等。
三是“人物纪念”。是对共事与交往师友的回忆和纪念。他们是我人生道路上帮助过影响过我的人物。因为有了他们,才使我学业有所进步,事业有些成就,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中感受到温暖。他们都已成为古人,却永留在我心间。
郑振铎先生是未曾谋面的前辈,但在我们书业同仁中流传着他的许多故事,受到大家敬仰。我自觉有责任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使之起到教育后人的作用。为此我参阅文献资料,缀拾为文。遗憾的是近年来老一辈书业同仁先后作古,我不能再听到他们更多口述历史了。
还有一位周全平先生,是“左联”时期的作家和书界前辈。毕青同志曾约他在我们书店内刊《古旧书讯》发表文章。在他和毕青同志先后谢世后,我曾从他女儿又兰处看到他生前所写一些残稿。我把残稿内容结合其他一些材料辑录成文,或者也可以作为研究者的参考。
四是“笔记掌故”。这是多年来我为文史馆所办《世纪》杂志“笔记掌故”栏所写短文的选录,沿用此栏目的名称。也有几篇是未经发表或在他处发表的,性质相近,也就合在一处了。
我进入书业界已六十七年,对业界史料比较留意,但没有写作。宋原放同志创办《出版史料》,一度在上海书店出版。移北京继刊后,我已退休,老宋曾多次动员我写些什么,供刊物发表,但我未曾应命。当时除了手头还有些工作在做外,思想上存在一些障碍是主因:一是觉得长期在基层工作,经历十分平凡,没有什么值得写的东西;二是对一九四九年建国前史事了解很少,当代事往往在认识上难以把握。二〇〇五年老宋病逝,我突然觉得很对不起他,失去了向他请益的机会。吴道弘先生每次来沪,仍热情地约我写稿,我开始写作起来,多年来竟已积累了二十馀万言。在学写过程中,兴趣不断增加,也有了一些心得。
我以为我写的这些东西,大都是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虽然平凡琐碎,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几十年间文化街的社会风貌、时代变迁,政治上的风风雨雨,以及我们这个行业发展变化的脉络。
我也写了一些人物,他们大都与文化出版事业有关,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一件件往事,令人忆念,令人慨叹,令人思索。
一位学者曾经这样说:要讲真话,不要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说出了应有的做人准则和智慧。我以为我写的这些东西都是真话、真史。史料务求实在,评论或有不当、不周,那是学养水平问题。希望得到读者们朋友们的批评指正。
俞子林,一九三一年生,浙江海宁人。一九四七年来沪从事书店工作。曾在国光书店、通联书店任职。一九五四年起在上海图书公司历任副科长、科长、副经理、经理,上海书店出版社总编辑等。主编或参与编辑《古旧书讯》、《书窗》、《世纪书窗》、《博古》丛刊,主编《百年书业》、《那时文坛》、《书的记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