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国早期电影的视觉美学

联合创作 · 2023-09-14 01:59

电影诞生仅十多年后,好莱坞便成为美国乃至世界电影的圣地,也成为美国文化

输出的重要力量,至今依然如此。彼时,中国电影刚刚起步,在“无师自通”还

是“师夷长技”的选择中,中国电影选择了后者,尽管这种选择并非自愿的。本

书关注的话题正是在文化传播的语境下,中国电影的美学风格在其发展的最初三

十年里,如何被外国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所形塑,以及在此过程中,中国电影

的美学自觉所产生的民族性抗争。由于当时中西实力的悬殊对比,这种抗争无以

为继,最终在三十年代中后期,中国电影的美学已经被塑造成典型的“好莱坞风

格”。不同于学界许多著作在这一问题上的宏大视角、后殖民视角以及偏重意识

形态的研究,本书的创新点重在文本细读层面的剖析,于细微处建构文化传播对

电影美学的影响。就电影而言,无论多大的宏观视角以及多强的意识形态诉求,

归根结底都要落实在电影语言的美学实践中。...

电影诞生仅十多年后,好莱坞便成为美国乃至世界电影的圣地,也成为美国文化

输出的重要力量,至今依然如此。彼时,中国电影刚刚起步,在“无师自通”还

是“师夷长技”的选择中,中国电影选择了后者,尽管这种选择并非自愿的。本

书关注的话题正是在文化传播的语境下,中国电影的美学风格在其发展的最初三

十年里,如何被外国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所形塑,以及在此过程中,中国电影

的美学自觉所产生的民族性抗争。由于当时中西实力的悬殊对比,这种抗争无以

为继,最终在三十年代中后期,中国电影的美学已经被塑造成典型的“好莱坞风

格”。不同于学界许多著作在这一问题上的宏大视角、后殖民视角以及偏重意识

形态的研究,本书的创新点重在文本细读层面的剖析,于细微处建构文化传播对

电影美学的影响。就电影而言,无论多大的宏观视角以及多强的意识形态诉求,

归根结底都要落实在电影语言的美学实践中。

罗琳,男,电影学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纪实摄影、视觉创意。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