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世纪的鬼节
本书展示了一位当代美国学者对这个古老中国之节庆的理解,以局外人的角度隔岸观火,为读者勾勒出一幅与众不同的画面。该书连导语、结语共分八部分,概括了全书主要内容及分析框架,综述了鬼节的主要活动、在中国及东亚流行情况及其多重意义,并将宗教分为“制度型”和“扩散型”,以此来修订鬼节的定位。随后几章探讨了佛道两教流行前的鬼节风俗,及包括盂兰盆经在内的多种古典文献。
作者太史文(Stephen F. Teiser),普林斯顿大学铃木大拙讲座教授、宗教学系终身教授。
太史文早年毕业于欧柏林学院,后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宗教学系,主攻东亚宗教,1986年获博士学位。太史文的博士论文题目为《中国中世纪的盂兰盆节》,这篇论文为他今后研究中国中世纪的民间信仰打下了基础,1988年,他在原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订出版了他的成名作——《中国中世纪的鬼节》(The Ghost Festival in Medieval Chin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8)。
译者侯旭东,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做访问学人。主要研究魏晋南北朝史,兼及秦汉。先后从事东晋南朝经济...
作者太史文(Stephen F. Teiser),普林斯顿大学铃木大拙讲座教授、宗教学系终身教授。
太史文早年毕业于欧柏林学院,后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宗教学系,主攻东亚宗教,1986年获博士学位。太史文的博士论文题目为《中国中世纪的盂兰盆节》,这篇论文为他今后研究中国中世纪的民间信仰打下了基础,1988年,他在原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订出版了他的成名作——《中国中世纪的鬼节》(The Ghost Festival in Medieval Chin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8)。
译者侯旭东,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做访问学人。主要研究魏晋南北朝史,兼及秦汉。先后从事东晋南朝经济史、北朝民众佛教信仰与乡村社会研究。近年关注简牍,尤其是新出土的湖南长沙三国吴简的研究,并致力于探索汉魏六朝的国家形态与统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