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哲學思考?
讓·弗朗索瓦·利歐塔於1964年,40歲時在巴黎索邦大學開了哲學導論的課程,《為什麼哲學思考?》就是這四堂課的講義。
這個提供給大一/大學先修班學生的課程,非常有別於傳統,即那些總以問「甚麼是哲學?」作為開始的哲學課—「甚麼是哲學?」這類問題,通常要求的,只是既定的、描述性的之答案。
然而,當追問「為什麼哲學思考?」,我們所要求的不再是將哲學視作為外在客體而加以被動描述,反而是回到思想的自身,拷問思想之流的必要性。
我們企圖以思想去探究、掌握思想,卻發現其不穩定性,其實與「欲望」之流動密不可分—人的欲望因受其所喪失、欠乏者而鼓動,浮現並騰湧力量作出追尋,由此而呈現開展了潛意識與意識(的運動)。
利歐塔從佛洛伊德、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論去理解欲望,並由此出發,去對哲學本身、哲學之起源、哲學史,以至於哲學與(人藉以表達、溝通、產生意義之)語言、哲學與(人在世...
讓·弗朗索瓦·利歐塔於1964年,40歲時在巴黎索邦大學開了哲學導論的課程,《為什麼哲學思考?》就是這四堂課的講義。
這個提供給大一/大學先修班學生的課程,非常有別於傳統,即那些總以問「甚麼是哲學?」作為開始的哲學課—「甚麼是哲學?」這類問題,通常要求的,只是既定的、描述性的之答案。
然而,當追問「為什麼哲學思考?」,我們所要求的不再是將哲學視作為外在客體而加以被動描述,反而是回到思想的自身,拷問思想之流的必要性。
我們企圖以思想去探究、掌握思想,卻發現其不穩定性,其實與「欲望」之流動密不可分—人的欲望因受其所喪失、欠乏者而鼓動,浮現並騰湧力量作出追尋,由此而呈現開展了潛意識與意識(的運動)。
利歐塔從佛洛伊德、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論去理解欲望,並由此出發,去對哲學本身、哲學之起源、哲學史,以至於哲學與(人藉以表達、溝通、產生意義之)語言、哲學與(人在世界實踐之)行動,作深層次的分析掌握。
這四堂講義除了重新反思哲學思考之必要性,更是講者/作者本人的人生、思想歷程轉折點的重要標記,並且是對於他當時身處的1960年代法國哲學環境的深度反省。
「本書為利歐塔思想上佳的導論!」 ──英語版譯者安德魯.布朗(Andrew Brown)
本書特色
★法國20世紀最重要哲學家之一:利歐塔的講課,中文譯本面世!
★四大章節,從哲學的思考而起,層層精闢剖析基礎邏輯
★本文後更有中文譯者詳盡的補充解說,知識量滿載,身為哲學思辨愛好者絕不可錯過的一本書!
讓·弗朗索瓦·利歐塔(1924-1998)
法國20世紀後期重要思想家之一。
主要的作品包括《論述、形象》(Discours, Figure)(1971)、《後現代的狀況》(La Condition Postmoderne)(1979)、《歧異》(Le ifférend)(1983),他最後的著作為《奧古斯丁的懺悔》(La Confession d' Augustin)(1998)。
譯者簡介
郭恩慈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畢業後,於法國巴黎第三大學比較及普遍文學系獲取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後取得香港大學佛學研究碩士學位。曾於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教授設計史及理論。現居台灣,從事法、英語哲學文學翻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