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咬文嚼字
物理学需要一种叙述性的语言作为其载体。不幸的是,这门语言不是我们的母语。不同的语言可能呈现给学习者不同的物理图像,而不同的文化会塑造研究者不同的风格从而将物理学导入不同的方向。用中文表达的物理学,因为其间还要经过一个翻译的过程,则那些物理学概念本来的一些内在关联,就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有些概念甚至会被完全曲解。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曹则贤教授在科研教学之余,长期关注物理学在中国传播过程中所遭遇的语言问题。通过比照重要物理学文献的英德法文原文,他对用中文修习物理学所遇到的一些因语言问题造成的缺憾,有了深切的认识。2007年7月,曹则贤教授在《物理》杂志上开辟“物理学咬文嚼字”专栏,为用中文修习物理学者说文解字。
本书收录了“物理学咬文嚼字”专栏文章的前30篇(增补修订版),涉及夸克、量子、温度、熵等重要概念的起源,是一本值得物理学研习者珍藏的参考书。
曹则贤,1966年生,1982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1997年在德国Kaiserslautern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98年起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