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十七帖
王義之,字逸少,琅邪臨沂人,官拜右將軍,故世稱“王右軍”,東晋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晋書》稱王書“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永和七年拜右將軍、會稽内史之職。永和十一年辭官,居山陰,與諸名士游於山水之間,風流蕴藉,以虚曠為懷。據《晋書》本傳謂其卒年五十九歲,但未記何年,故其生卒年世傳不一。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書的代表作品,此帖集王義之尺牘二十八通,裝裱成一卷。因起首一通有“十七日”三字,故名之曰《十七帖》。唐張彦遠《法書要錄》記載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貞觀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煊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購求二王書,大王書有三千紙,率以一丈二尺為卷,取其書迹與言語以類相從缀成卷。”
本次選用之本為上海圖書館所藏宋拓本,手卷裝。明代弘治問歸吴寬,嘉靖時在項元汴處,後...
王義之,字逸少,琅邪臨沂人,官拜右將軍,故世稱“王右軍”,東晋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晋書》稱王書“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永和七年拜右將軍、會稽内史之職。永和十一年辭官,居山陰,與諸名士游於山水之間,風流蕴藉,以虚曠為懷。據《晋書》本傳謂其卒年五十九歲,但未記何年,故其生卒年世傳不一。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書的代表作品,此帖集王義之尺牘二十八通,裝裱成一卷。因起首一通有“十七日”三字,故名之曰《十七帖》。唐張彦遠《法書要錄》記載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貞觀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煊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購求二王書,大王書有三千紙,率以一丈二尺為卷,取其書迹與言語以類相從缀成卷。”
本次選用之本為上海圖書館所藏宋拓本,手卷裝。明代弘治問歸吴寬,嘉靖時在項元汴處,後經清初吴郡繆氏,海寧查氏遞藏。未知何時入清宫,帖中鈐有“嘉御覽之實”,清末於宫中散出,歸銅山張伯英。一九三一年張氏石印出版,此本名噪一時。其中《青李帖》失兩行,殘六字。卷尾有明中葉詩人張正蒙為吴寬長跋一篇。原手卷於裝裱時不慎留有拼接之誤,今糾正後匠色全本影印。
這本《王羲之十七帖》是“中國碑帖名品”系列之一。
《王羲之十七帖》由上海書書畫出版社出版。